“云,我好了……”
我等待她接下來的話
“我知道他們在一起,但我沒什么了,我好了……”
我知道她在說什么,這個女人想告訴我,她已經可以接受老公的出軌,無所謂了。是真的嗎?
聽默的語氣里,還是有一股勁,她還在這感情里用力,只不過以前是用力拉扯,現在是用力想放下。
我知道我幫不了她,于是打電話向老師求助。
老師的話,總是很淡,聽不懂的時候覺得人情味淡薄,聽懂時才能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情。
“知道和不知道,要能一樣,那才是真正的好”
“其實本來就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的婚姻制度破壞了對人性的尊重,社會也在慫恿這種不尊重,結果人反倒不能接受本來的樣子了”
聽老師說著,我根本不明白,什么叫知道和不知道一樣,如果我知道自己愛的人與別人投懷送抱,我怎么能平和到與不知道一樣?就像默對我說的,她暗地里得用了多大的勁,企圖放下。
我想聽老師再講講,讓我們這一幫為情所困的人,能早點清醒,少點自尋煩惱的機會。
“為這些煩惱是因為,人的異化。”
“異……化?”
“異化,以物異化人的精神,就是把人異化到物質或者一種理念之上,人不是人了。戀愛或婚姻里,擁有或者失去對方的這種感覺,正是異化導致的,是自己在關系中把自己迷失了,把自己異化到了對方身上或者這段關系上,所以一旦對方或這段關系有變化,便受不了了。”
“對,我們經常會在相互擁有時感嘆,這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失去時恐慌,好像失去他就什么都沒有了。”
“最大和什么都沒有之間的距離太大了,事實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嗎?”
“不知道什么是事實?”
“不把假象看清楚,是很難回到事實的。我們先說這種異化為什么會存在。異化是人的惰性和非人性的一個體現。”
“惰性?”
“這種惰性是,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真實的狀態,沿著惰性設定一個狀態,躺在那里就不動了。其實這個狀態,本來就不存在,是我們靠想象構建的。”
“對,開始戀愛覺得特別好,好像兩人在一塊就是理想的狀態,但戀愛談著談著就像唱獨角戲了,自編自演自導,還怪對方怎么不配合了,原來問題不是他,是我一直在想象里。”
“就是人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局面,進了這個局面好像怎樣,其實全是自己想的狀態,而一旦事實顯現,把這個想象的狀態打破,就覺得受不了,但實際上本來就沒這個狀態。”
“我還是想知道,那實際是什么?”
“比如,人活著真正的意義在哪?”
“嗯……”
“人活著的基本意義,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滿足精神需要,但大部分人活在幻想的狀態里,第一層次的生理需要其實都沒有滿足。”
“完全聽不懂,沒有滿足生理需要是什么意思?”
“比如那些自己覺得好的不得了的戀愛或者婚姻關系,對性的高潮到底有多少體驗?很少甚至沒有。在想象里好,而實際并沒有體驗。”
“對,這個話題,我們是聊過的,她所講的更多的是心動的感覺、接觸時的興奮,但真正到性,體驗就很平淡了。但好像她不是很在乎,她更看重心跳的感覺。”
“這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太強大了,明明看著這里什么都沒有,她還繼續沉浸在這里面,覺得這是最好的。”
“我好像也是這樣。”
“大部分人都這樣,不愿意看見事實,躲在想象里面,要把這一生度過去。”
“那她說的那種心動的感覺,不好嗎?那總算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真實的體驗吧?”
“就這個來說,很難理解它的不真實,可以想想人對父母的看法。我們都會說,一回到家,回到父母身邊感覺可溫暖了。但實際上,許多時候,別人給你的溫暖遠遠大于父母所給的,但我們老把那些好就忽略了,不當回事,把認定的父母的好才覺得最重要。”
“對,無論老師、朋友多好,我們稱呼至親的還是父母家人,會覺得那是對自己最好的人。”
“人都覺得關鍵時候都是父母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實際上,從人的發展來說,父母起的壞作用,遠遠大于好的作用。人被毀壞,其實就是父母毀壞的。”
“我好像不能理解這些,因為關鍵時候,我爸媽給我們幫了很大的忙。”
“你的父母認為幫你是鐵定的,所以不管在買房、帶孩子上都為你完全付出,這些方面沒問題。但大部分父母其實對孩子幫助不大。很多是在錢上、生活中計較,更關鍵的,對孩子的個人發展來說,父母并不懂,很多時候不僅幫不上忙,還起了最大的阻礙作用。真正的成長其實是老師、朋友帶來的,但我們根本不當回事。”
“對,這是事實。但想到這些,還挺……”
“就像晚上睡覺時,天黑著什么都不知道,你抱著蛇就睡著了,還覺得挺舒服的,一睜眼看見蛇了才嚇壞了。不知道的時候,認定它是安全的,覺得沒問題,這種認定實際就是人心里的一個信念或者惰性導致的,不管事實,拿想象把事實覆蓋了。”
“也就是,剛才說的心動的感覺,也是通過想象自己加強起來的感覺嗎?”
“對,其實沒有高潮體驗,也沒有精神的交流……”
“還覺得他最好,就覺得什么都沒有還好的很,滿足的很。”
“不過是一場想象里的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