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猶記得上大學時的某個上午,第一節是信息光學課,對于一本天書中的天書,我一貫的態度是忽視它的存在,然后冠冕堂皇的看自己帶去的課外書,可惜那天出門走得有些匆忙,我竟然忘了帶課外書去,閑來無事的我隨手拿出草稿本,一時興起,想寫點什么。額,可是寫點什么好呢? 猶豫半天,我不禁想到那學期開學不久自己讀過的一本奇書:《厚黑學》,光從書名上看,這似乎是一本很邪惡的書籍,感覺好像凈是講一些歪門邪道的東西,可事實上果真如此嗎?讀完《厚黑學》,我相信大多數人基本上會達成一個共識:做人要成功,其實很簡單,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國度,怎么個簡單法呢?李宗吾先生用寥寥四字進行了最簡單而精妙的概括:面厚心黑。李宗吾先生通讀二十四史,涉獵廣泛,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舉例論證,看完了他獨到的分析,精辟的解讀,被柏拉圖稱為久居洞穴的我們不禁嘖嘖稱奇,拍案叫絕,可是我以為,教授我們如何面厚心黑,怎樣謀權奪利并非李先生寫作此書的真正目的,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厚黑到極致的標準是:“面厚無形,心黑無色”。(厚黑學版本較多,標準不一)對此,我們可以逐句進行解讀。所謂面厚無形,那其實是一種多么高深的境界啊,中國人乃至亞洲人普遍把面子看得尤其重要,諸如“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之類的俗語早就婦孺皆知,爛熟于心了。國人深受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的影響,讓他們放下顏面已是難于上青天,還要他們做到面厚無形更是難上加難。由此,我們可以用中國的另一句古話闡釋或者替換這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放下顏面,做到面厚無形那只是表面,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則是要我們練就一顆寬廣無邊,氣吞山河,容納天地的心。心黑無色,黑到沒有了顏色,其實乃是達到了善的最高境界,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若真能達到心黑無色,其境界與至善之水便也無異了。因為水同樣也是無色之物,要是再融合寧靜這一質素,更可到達心如明鏡之境,世間任何假丑惡,在圣潔的明鏡面前,怕也是無處遁形,終究原形畢露了。 在書里,作者就中國自古以來爭議最大的性善性惡話題,獨抒己見,對此,我非常認同李老的觀點。自古以來先賢圣哲們一直為“人性本善本惡”的問題,唇槍舌劍,爭論不休,其中主要有以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者和以孟子為代表的性善論者,而李老卻另辟蹊徑地認為“人性本無善惡”,此言一出,驚煞時人,古人爭論了幾千年都莫衷一是,你厚黑教主真是口出狂言,嘩眾取寵,竟然提出如此新穎的觀點來,因為時間也過了這么久,我不記得他為之解析的具體內容,不過事實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為什么呢?我想談談個人的鄙思拙見。我想古人再有智慧,可是畢竟也只是他們的個人見解,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文化教育,其認識是狹隘的,甚至是無知的。(當然,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他們也不可能得出較科學的見解來。學習過生物進化論的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人類雖貴為高等動物,可也是低等動物一步一步進化演變而來的,如果混沌之初,鴻蒙之際,在地球這一漂浮在宇宙之中的渺小星球上,沒有合適的溫度,沒有形成有機物的各種要素,沒有適宜的地理環境……,生命何從談起?而且即使同是生命,動物,植物能夠像人類這樣系統深刻的認識自己以及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嗎?顯然不能,或許正如許多科學家提出的,人類是宇宙用來認識自己的一個工具,而且就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和科學最新的探索發現來說,也只能是人類,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擁有意識,換句話說,我們能思考,我們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而這正是人類較之其他生命來說,最本質的區別所在。也許你會覺得,有的動物,比如猩猩,猴子,類人猿……,他們也可以思考呀,誠然,科學研究顯示這些動物的確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思考,可那也只是淺層次的,離人類一日千里的思想來說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其實即便是我們本身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意識的,而是在后天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通過學習才一步步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人之初,我們還沒有形成成熟健全的意識觀念,根本就沒有是非善惡的標準,而且就全宇宙來說,我們所了解,認識,涉及的一切東西,都是我們人類自己給出的定義罷了,換言之,在人之初,我們還未形成基本的四觀,既然如此,我們能用善還是惡的框框去嚴格的審視,去界定出初生嬰兒的行為嗎?上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社會學家之一的馬克思,從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提出了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這個觀點在之后印度發現的狼孩案例上得到了極佳的印證,那個孩子從小生活在狼群之中,遠離社會,未曾受到人世的侵染,所以也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的科學文化教育,只能像狼群一樣發出嗷嗷的嚎叫,即便被人類發現以后,進行了后續的教育補救仍然無濟于事,教育了好幾年,他的心智水平也只相當于幾歲的正常孩子,實在是收效甚微,直到他死前也只學會了簡單的只言片語,沒能真正學會說話,更無法掌握人類所獨有的文化符號系統——文字。在中國,正話,好事相比于反話,壞事,是沒有那么多人去關注的,是無法長期吸引大家眼球的,在如今這個“眼球經濟”愈演愈烈的時代,越是假丑惡的東西,反而越容易博得大家的眼球,引起大家的關注,前些年炒得沸沸揚揚的艷照門、鳳姐、芙蓉姐姐、海天盛宴、郭美美事件……(真是多得不勝枚舉)都反映了這種現狀。李宗吾正是深諳此道,知道在中國這一大醬缸里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只有正話反說,以毒攻毒,主流揚薄白,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高調宣揚自己的厚黑,他以厚黑教主自居,教授大家成功成名的秘訣,可他自己為什么沒有在生前大紅大紫,在文化圈里呼風喚雨,獨霸一方呢?他自己說是因為他的臉還不夠厚,心還不夠黑,乍一想,似乎有理,可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如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卻道出了真正的原因,南與李有過一段交往佳話,彼此也因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說李宗吾為人正直,誠懇,和他本人極力渲染的厚、黑截然相反。一開始,我挺納悶的,李宗吾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藥呀?直到后來,我見到另一位學者(名字已經記不起了)一語破的的點評,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李宗吾先生早已看透了中國社會的吃人文化,所以痛心疾首,不惜背負罵名,忍受劇痛寫下了《厚黑學》一書。試想人人參閱厚黑學說,大家對彼此的路數、伎倆都已心知肚明,成了公開的秘密了,那大家豈還不放下厚黑,以誠待人,以心交心呀?我看很多人還沒有讀過《厚黑學》,或者是讀過也只是一知半解,學了個皮毛,而未深得神髓。當然,天生愚鈍如斯的我,也未必真正領悟了《厚厚學》之微言大義,誠如柏楊先生言,李宗吾是民國時期的一大曠世奇才,自然其書也是曠世奇書,其言也是曠世奇說,書中的很多觀點大膽新穎,獨到異常,妙語連珠。他用力學解釋人之心理,人際交往……的方法更是語出驚人,開天辟地頭一回,著實讓人有眼前一亮之感。應該說他生不逢時,因為他的很多東西真的超越了那個時代,他提出的螺旋式前進的世界史觀令人深思和折服,對人性和歷史的諸多觀點更是鞭辟入里,發人深省,此外,書開篇的提到的為人二法:鋸箭法、補鍋法以及為官六字真言等,我想對于急切想升官發財,在官場,商場混得風生水起者,可謂是“字字珠璣”,堪稱經典。 我承認李宗吾其人確實是個奇才,他的很多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不過時,猶如菜根,越嚼越香,可是我也并非完全接受他書中的各種奇言妙語,新思獨解,只是學力尚淺的我,暫時還拿不出太多反駁他的想法的文字來,對此,我覺得,用馬克思的辯證思想去看待這本書和李宗吾其人吧。而且,他的很多思想,產生于那個特定的年代,受當時特殊的的社會背景、現實環境、經濟結構、文化氛圍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東西不便置評,在此,我想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萬物都在流變。有時候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本身,所以保持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保持一顆謙卑和學習的心態,我們才能不斷向前,才能真正從前人那里汲取到對自身發展有利的東西。
? ? ? 談到這里,我不禁想到大學時看的一系列教育學的書籍以及和教育相關的電影,就此,再談談教育的問題,教育與人的問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是把我們打造成一臺臺考試機器嗎?是讓我們成為社會流水生產線上出來的一件件所謂的“標準型”產品嗎?對此,我表示深深的質疑。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寧愿回到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
? ? ? ?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么?我想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最大限度的解放孩子的天性,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所獨有的閃光點,對其因材施教,塑造成對民族,對國家乃至對全人類都有用的人。真正的教育應該教會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我們自由和包容的精神,讓我們樹立起正確的“四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綜上所述,我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我們每個人找到活在世上獨一無二的價值,成為一個真正過得幸福、快樂的人。(在此,強烈推薦四部電影;《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
? ? ? ? 又有好久沒有看到過震撼心靈的作品了,今晚抽空看完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事實上以前在央視6套的佳片有約欄目有看過一小段,想來真是遺憾,早知道會是這么精彩的一部電影,我當時就應該看完的。看完這部電影,我不敢說它引發了我內心的一場大地震,但至少可以稱得上是一場大海嘯。
? ? ? ? 整部影片前半段的整體氛圍較為輕松愉快,而到后半段,伴隨著一聲槍響,影片主角之一的尼爾倒地身亡,至此,影片的劇情開始變得嚴肅深刻起來,似乎有一團哀傷甚至略帶沉重的陰云籠罩著整個影片的后半部分。坦白說,看到尼爾的好友們齊聚在雪地上難過哭泣,尤其是當看到他的室友陶德在雪地里跌倒后,緬懷尼爾而失聲痛哭的畫面時,我的情感閘門再也關不上了,不知不覺間,淚水早已濕潤了眼眶。
? ? ? ? 死亡或許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的軀殼活著,夢想沒了,希望破滅了。記得海得格爾曾在《論人道主義的信》中有一句著名的話“人詩意的存在著”,在古希臘語里詩是一個動詞,它的基本意思是做,而且不同于實際具體的做,而是自由的做,換個角度說,“人詩意的存在著”就是自由的存在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覺得人原本就應該詩意的棲居,難道不是嗎?我們之所以是我們,而不是別人,正是因為我們就是我們。我們每個獨立自由的,健康的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思想與靈魂,我們應該學會獨立的思考,大膽的發聲,穩健的行走在人世間,帶著屬于我們獨特的理想而活著。
? ? ? ? 我從小就喜歡仰望星空,看著滿天的繁星,我的內心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寧靜和充實感,天空中那一顆顆閃爍的星星就像一雙雙深邃的眼睛,注視著我,直視入我的內心,在銀白的月光映射下更是坦露無余,然而曾經的我每一次回到冰冷的現實生活中,佇立在茫茫人海里,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來自川流不息般人群中的各種聲音充斥于耳,讓我聽不到來自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我開始顯得無所適從,甚至有些漸漸的迷失了自我。 “ 一個大老爺們兒哭哭啼啼的,真是笑死人了。……”若是以前,我一定會羞于坦露自己的想法,暴露自己的弱點。可是,不知從何開始,我變得不再那么過分的在乎外界的看法了,我上中學時,一直渴望著獲得一股可以沖破一切世俗羈絆,能夠穿云破霧勢如破竹般的力量。到今天,我想說自己找到了:那便是心靈的強大和思想的自由。看到影片的末尾,當被校方開除的基廷先生即將離開教室之際,陶德勇敢的站了起來,站到了桌子上,就像先生以前上課時教他的那樣,其他詩社成員最終受到他的鼓舞,也紛紛站起來挽留他們注定終身難忘的詩歌老師,用他們獨有方式向他致敬。看到這一幕時,我似乎感覺到整個房間好像忽然亮了起來,而且越來越亮,越來越亮,就好像冬日清晨照進窗戶里的陽光,是那么的明媚,那么的溫暖……
? ? ? ? 我沒有用上格外華麗的詞藻來修飾這篇文章,因為那正是我想要的感覺,一種沒有任何華麗包裝掩飾的感覺。也許多年以后我再回過頭來看這篇文章時,我會覺得里面的想法過于天真,有些片面,那時的自己是如何的喜歡感想,多么的血氣方剛以至于略顯稚嫩。但我始終堅信有一點是不會變的:我學會了聽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 ? ? 一個人偉大與否不在于他曾經想過什么或者說過什么,而在于他曾經去做過什么。所以我想借這篇周記告訴自己:年輕人,去奔跑,去瘋 狂 ,去勇敢的追逐自己的夢想吧!? ? 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