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天氣變涼、開始供暖以后,很多地方都掛上了厚厚的門簾來保暖。天氣熱的時候,很多時候門是敞著的,而現在大都也關上了,所以進進出出都需要推門或者掀門簾。這個時候,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一部分人會在自己通過以后,為別人擋一下門或者門簾。這一舉動雖小,但是讓人覺得很溫馨。
所以,在冬天到來之際,我想問問大家,你為身后的人扶著門了嗎?
在美國的時候,我發現樓道的門都很沉,每次開門的時候,都需要使勁推,所以一旦大家陸陸續續的通過時,前面的人通常會為后面的人擋一下門,整體來說,多數人都有這個意識。
在國內,我特意留意了這個問題,發現雖然有很多人沒有養成這個習慣,但有一部分人還是有這個意識的。
Joseph Santamaria 和 David Rosenbaum于2011年五月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指出,為身后的人扶著門是為了使集體努力最小化(minimize the collective effort)。
也就是說,如果你為你身后的人扶著門,那么他們將不用花費力氣而更輕松的通過。如果每個人都為身后的人扶著門,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總體來講你為別人的付出和別人為你的付出的頻率將會是一樣的,那么整體而言,每個人都將會減少開門的力氣。
黃金法則指出: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方式也是一條文化版本的黃金法則。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出你想別人為你做的事兒,那么每個人的生活都終將變得更好。而且這些小事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和累積,造福大家。
這篇文章從學術的角度告訴我們,造福別人,最終也會造福自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你怎樣對待別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為別人扶著門這樣的禮貌行為,大家都很欣賞。但是有的人在操作起來,卻發現總有些問題,讓人困惑不已。比如,我應該為什么樣的人扶著門或門簾?身后的人有多遠的距離時扶著門比較合適?怎么做才能既讓別人舒服,又不讓自己尷尬?為什么我做出這個行動的時候,別人連頭都沒抬,更不要說回饋一句感謝了。
(一)幫助所有人
有的人認為,面對特定的人群時,我們肯定會施以援手。比如手腳不方便的老人,或者帶著小孩子的母親,或者推著手推車的購物者等等,但是對于其他人,身強力壯、有手有腳,就不需要幫忙了。可是,你的舉手之勞,不僅僅是在為別人提供幫助,最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可以傳遞出一份愛心,傳遞出一種習慣,傳遞出一種信念。只有當我們擁有了這種信念,我們才可以把它傳遞下去,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傳遞給未來。
(二)要有靈活性
為別人扶著門這一舉動是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這也能體現出我們的周到。于是,有些人有了這種意識后,只要一回頭看到有人過來,便開始扶著門。這時,走過來的人為了不讓你等待太久,就可能需要加速走過來,甚至小跑過來。因此,要有靈活性。在回頭的時候,做一個小小的判斷,如果身后的人離你還有一段距離,也并不急著離開,那么你便可以獨自離開。不要讓這個行為成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負擔。
(三)避免陷入尷尬
在為別人扶著門時,我們怎么做才能讓對方舒服的同時,自己也不尷尬呢?如果門是雙向的,那么把門拉向自己的方向。如果是一個方向的,那么你可以選擇走出去以后,站在門后幫對方撐一下門。不要用你整個身體擋著門,這樣別人還得從你的面前擠過,有點尷尬。當然了,面帶微笑也是個好辦法,顯示了你的友好,緩解了尷尬。不過,我們多數中國人都不喜歡朝陌生人微笑,所以,盡力而為,也許,你也會收獲一個會心的微笑和一句感謝作為回報!
(四)不要期待回報
有些人可以做到以上這些,但是往往在自己付出之后,卻感覺很失落,因為連一句感謝都沒有得到,甚至有的人會把你的行為當做是理所應當的,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憋著一肚子氣。我承認,當我們好心好意幫助了別人的時候,別人不表達感謝會讓我們很懊惱,可是,我們做出這個行為本來就是自愿的、不求回報的啊,如果不去期待別人的回饋,我們便不會失望,這時,別人的一句感謝,反而會成為一種驚喜,會讓我們開心!
不要讓別人的行為動搖我們的出發點,幫助別人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歡愉,我們要堅定這種信念,傳遞這種信念,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做出點貢獻!
社會有你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