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紅瑀
廣東人的主食是米飯,我就愛吃飯,不怎么吃面,尤其是湯面更不愛,至于其他面食,水餃、鍋貼和蔥抓餅還可以。在臺灣居住的前兩年,那時候還沒有錢去海產店吃海鮮,更沒有錢吃日本料理和西餐,平常外出用餐,千篇一律的面店。
臺灣的面店,就像香港的茶餐廳一樣,無處不在。幸好,面店除了面食,一般都會有鹵肉飯,一碗鹵肉飯搭配一碗貢丸湯,外加一碟燙青菜,就是我去面店用餐的標準配備。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嫁到北方了。
臺灣是海島,說好的海鮮呢?廣東人識飲識食,從海底吃到天上,只要覺得美味的,什么都能吃進肚里。但我不是,除了正常的肉類,我只喜歡吃海鮮,以為來到寶島就有海鮮吃。后來證實是我想太多,勤儉樸實的臺灣人民,平常吃得最多的是豬肉和豬內臟,還有變化多端的面食。
自認是一位能接受各國美食的吃貨,呆在香港那十年八年,已經成功將我訓練成兼容中西美食的香港人。既然身為少數族群的外省人,能用這些面食改變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吃貨怎么可以置身事外。
二十年過去,我依然最喜歡米飯,但你要是問我,臺灣人為什么那么愛吃面食?我會跟你說,臺灣人做的面食真的很好吃,種類選擇多,營養好吃、方便快捷,我也很喜歡。不信嗎?那你自己看。
牛肉面
臺灣的牛肉面有多出名?看看臺北竟然有牛肉面節就知道,不止名聞國內,外國人也喜歡。臺灣牛肉面雖然有分紅燒和清燉兩種,不過,市面上販賣的牛肉面還是以紅燒為主,或是在紅燒牛肉面基礎上洐生出來的番茄牛肉面、麻辣牛肉面和川味牛肉面,清燉牛肉面相對少見。
紅燒牛肉面的出處,最普遍的說法是來自臺灣高雄岡山空軍眷村的四川借老兵,以成都菜「小碗紅湯牛肉」改良而成。口味濃厚,湯頭以豆瓣醬和醬油為基底,加入短肋骨、小腿和牛尾等肌腱部位和牛骨熬成,調味料會加米酒和冰糖,以及桂皮、八角、姜等香料。
在臺灣吃到的紅燒牛肉面,牛肉部位一般都是牛腱肉或牛肋條,牛腱彈牙爽口,牛肋條軟嫰厚實,各有千秋,講究一點的牛肉面店,還會有牛筋和牛肚提供。市面上的面店,一般來說,紅燒牛肉面都做得不難吃,但如果你的嘴巴比較挑,就要找當地的名店,每個縣市都有那么幾家出名的牛肉面店。
比較難找到好吃的,反而是清燉牛肉面,就是清真口味的那種,臺灣真的不多見。如果你的口味很清淡,又想吃好吃的牛肉面,不妨試試臺南的清湯牛肉面,用牛骨、胡蘿卜和玉米熬成高湯,上桌前在面上鋪上嫩牛肉片和姜絲,然后倒入高湯燙熟,味道清甜,牛肉入口即化。因為臺南有屠宰場,清晨現宰溫體牛,牛肉清湯是許多老饕去臺南必吃的美食。
天津蔥抓餅
聽說天津并沒有蔥抓餅,似乎是從天津蔥油餅改良而來,故事一如上面的牛肉面。不得不佩服臺灣人的創新精神,總能把外地美食變成具有臺灣特色的美食,最后再以臺灣名義推廣出去。
天津蔥抓餅就是有加蔥的手抓餅,在臺灣手抓餅口味很多,加南瓜、紫薯和芝麻,甚至加咖哩口味的都有。蔥抓餅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小吃之一,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販賣蔥抓餅的小攤子,裝備簡單,只需要一個不銹鋼煎餅枱和兩把不銹鋼小鏟子就可以開賣了。
蔥抓餅可以這樣單吃,像我就喜歡這種可以吃到蔥香和面粉香的簡單吃法,但更多人喜歡的是加了餡料和醬料的豐富口感,比如蔥蔬餅就是一種大眾化的吃法,我家孩子就非常喜歡,不吃青菜也可以換成培根、火腿或鮪魚。
蔥蔬餅在家怎么做?買回冷凍蔥抓餅,不用解凍直接用平底不沾鍋煎到兩面金黃,一手鍋鏟一手筷子由外往內推松,取出來在上面刷上一層薄薄的醬油膏(蠔油亦可),這時候煎蛋炒青菜,熟了就把刷了醬料的那一面蓋上去,整個翻面再對折,一份營養豐富的蔥蔬餅完成。
小籠(湯)包
小籠包可以說是除牛肉面之外,知道度極高的臺灣面食類美食,最為人所熟知的名店在香港和上海都有分店。嚴格來說,這種嚴守「黃金18折」,并以面皮5公克、內餡16公克的標準制成的,叫做小籠湯包。
在臺灣,市面上有小籠湯包和小籠包之分,面皮和內餡都有分別,各有捧場客,像我就偏愛小籠包,喜歡面皮香和份量恰到好處的鮮肉餡。小籠湯包,則像縮小版的港式飲茶吃到的灌湯包,特點在皮薄、湯汁鮮美,吃之前先咬破一個小口,讓湯汁流出先喝掉,最后再吃包子。
早餐和下午茶時間,常常會有貨車改裝成的流動餐車出現在熱鬧商業區,有些可能是同時賣蔥油餅和小籠湯包,一籠八顆臺幣五十元,比名店的出品便宜很多,味道一般不差,但肯定是沒有那么講究「黃金18折」了。
小籠包常出現在早餐時段,可能跟這種形式的小包子吃起來較有飽足感有關,適合當早餐,不適合當點心。小籠包的肉餡會加入蔥末和姜末一起調成,味鮮肉香,一口咬下,混合著面粉香和肉香的滋味溢滿整個嘴巴,是完全不同于小籠湯包的口感。
說到包子,臺灣有很多山東饅頭店賣的肉包和菜包都不錯,還有早餐店賣的水煎包也很好吃,光是包子的選擇就那么多,不難想像臺灣面食種類之豐富。如果再加上水餃、鍋貼及各式面條,好吃的面食類美食十個手指都數不過來。
面食之所以在臺灣大行其道,除了跟外省人的加入有關,另一個重要因素,則跟政府適時地大力推動脫離不了關系。1953年,時任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尹仲容公開宣傳“少吃白米,多吃面粉”的主張,他打的算盤是︰少吃白米對國家的外匯收入有幫助。
1954年,美國通過了俗稱《480公法》的《農產品貿易開發與援助法》,同時展開了一系列運作。就臺灣而言,這類運作包括面食的推廣宣傳、面食制作的教育與訓練、營養學知識的建構等等,讓臺灣民眾習慣面食。
現代營養學也是推崇面食比白米飯具有營養價值,如果你剛好又喜歡面食,不妨多用面食代替白米飯成為主食。以便捷方面來講,面食類食品多有半成品,料理起來比米飯方便快速,省時省力的方式符合現代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