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句話:我討厭你,長大后,我卻成了你。一時間想起了很多事情。
? ? 以前我喜歡把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的費用都做一個記錄,上小學的兒子說:你當心,你別變成你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于是我慢慢的不再記這些花費。
? ? 我也曾經看過一期“開講了”,年輕的母親為自己的行為后悔的淚流滿面。在她小的時候母親會吼喊和打罵她。她還沒有孩子的時候,以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她會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她也發自內心地要溫柔地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現實卻是哪怕孩子犯一個小小的錯誤,她就失去控制暴躁如雷。“暴風雨”過后又是她自己內心后悔。
? ? 我也見過,兒時親眼看到爸爸揍媽媽的男子,在他述說的時候,他說他內心特別恨自己父親,也憎恨打女人的男人,那一刻他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動未來的妻子分毫。可是他在婚后些許小事,把老婆打到昏迷不醒。
? ? 這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后遺癥”。原生家庭幸福的人,他的內心是充滿愛和陽光。而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內心脆弱敏感、矛盾。我原來一直以為高學歷的人更容易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事情經歷的多了,才明白,其實不是。能夠擺脫原生家庭困擾的人,需要具備對外界細膩的感知,從內心真正認識到什么是幸福的氛圍,從書中或者現實生活中找到幸福的“模板”,并向其努力靠攏。內心明確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好愛人是怎樣的標準,才能最小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從而夠獲得生活的幸福。
? ? 其實被原生家庭困擾的人,內心真的非常痛苦。他們在打罵過愛人或者孩子后,特別特別地后悔,可是過一段時間又重新上演。他們無數次的對自己的行為悔恨不已,又無數次重復。每個人都是矛盾綜合體,都努力在各種矛盾中尋找平衡。他們卻一直在痛苦的矛盾中掙扎。
? ? 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選擇自己原生家庭的權力。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強大自己內心,化解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矛盾心理,不要責怪為什么別人那樣對你,只要明白自己付出什么更釋然。
? ? ? 前幾天我還看到書中說“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沒有的東西”,開始我感覺這句話說的太對了。仔細思量這句話也有局限性。比如說我爸爸很小就沒有了父親,他得到的父愛,也許記憶中也是模糊的。可是他卻能讓我們泡在父愛的蜜罐里長大。
? ? 自己的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是若努力去改變,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照樣也可以活成你自己喜歡的樣子。我們都應該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