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少別騙我,互聯網是20世紀70年代才有的。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1901年)也就后期才普及了電話的。難不成這書是個穿越劇本?
非也,此互聯網非彼互聯網。維多利亞是的互聯網其實是講電報網的興起到衰落的過程。算是互聯網的前世。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電報的發明也是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從最初的法國發明觀感電報機,到英國的變種推廣,算是機械互聯網時代,電報網的雛形,最開始為了解決信息傳遞的時效性。隨后美國英國都開始引入電子技術隨著物理學研究的發展,電報網迎來了春天,從幾個城市的電線連接,到遍布全球。電報深入各個領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影響最大的還是在軍事方面,尤其傳播學還有密碼學。
還是技術的發展,由于電話的誕生,傳真的普及,電報網開始走向衰落。而如今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成了電報的終結者。技術的發展必然改變生活,電報的發展歷程是如此,那么互聯網呢?“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也許可以從電報的發展過程看到一些互聯網的未來。例如移動互聯的橫空出世,智能手機的熱賣,導致個人電腦的銷量直線下降。跟電報的誕生直接葬送驛馬快信這樣騎馬送信的公司的過程何其相似。
打電報雖然變成“人少錢多速來”的段子,但電報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留下濃重的一筆。在電話之前的通訊互聯靠的電報網。而圍繞電報網的興衰,各方利益爭奪,甚至利用電報鉆空子的各種犯罪,無不是今天互聯網發展的前車之鑒。
首先,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必然帶動相關產業,還有一些專屬的職業,例如電報時代的信童,高薪的發報員這些圍繞電報特有的職業。而對比現代的互聯網,就是一度火爆十來年的網吧,當網管曾經是年輕人的畢業出路之一,也是特有時代的產物。
1958?上海 電信局發報員
其次,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是大勢所趨。電報網的建立,縮短了信息傳輸的時間,從機械到電子到物聯網,人們獲得最新消息的時間越來越短。加速經濟的發展,更加驗證了時間就是金錢這個道理。如今互聯網也是,各家網站,運營都在爭使用者的時間,誰最先發出了新聞消息,獲得關注,也就占得先機。搶時間的勁頭跟多當年由發電報取代送信發新聞通告一樣。
再次,得情報者得天下。幾乎所有間諜片都少不了打電報的情節,小說里面也不乏破解重要情報,用虛假信息對敵的梗。戰爭時期,電報的獲取更是重要,誰能掌握電報信息,并利用它,誰就能先發制人,甚至制敵于死地。現代利用互聯網開展的信息戰也是如此。截獲網絡上的信息,分析破解,利用網絡發布信息,甚至調動輿論,互聯的本質是一樣的。
莫爾斯密碼的發明者:塞繆爾·莫爾斯
最后,信息安全不能小覷。如何傳播電報的技術解決了之后,關鍵就是編碼,加密解密,針對信息處理的技術翻新。電報用的摩斯密碼,編碼的核心是點和線,兩種符號表示。跟現代的互聯網二進制0和1是不是也有點兒神似了。而編碼傳輸過程中的保密工作跟互聯網的信息傳輸保證安全一樣,都是個研究課題。
這種種映射,現代的互聯網跟當年的電報網何其相似。那是不是可以通過看電報網的興衰來預測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呢?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看完書之后一直在思考的,最初的機械發報機原理和我們的烽火臺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用不同烽火報警,歐洲的觀感電報機也是用看的來接收信息啊。為什么近代中國沒有發明電報機?難不成是我們馬夠快,驛站夠多,對電報沒有急切的需求?那為什么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能直逼美國呢?我們對信息又突然渴望了?我想答案不會是我的調侃,讀者還是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