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95后青年作家方鈺軒:長安北望,詩和遠方
時間:2018-09-28
17:12:41來源:新華訪談網責任編輯:李將點擊:24200
中國90后作家專訪系列 ??第五期
主持人:李將(《新華訪談網》執行主編、青年作家)
采訪嘉賓:方鈺軒(95后作家)
嘉賓簡介:方鈺軒,本名方強,男,97年生,陜西省三原縣人,暫居廣州,畢業于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8月畢業后在中國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在校曾任校秦劍文學社第30任負責人,現任四葉草文學創作中心副社長,《新葉》執行主編,《言喻》雜志詩詞顧問,《似水年華》顧問,《暗月文學》詩詞評委,《雍州詩刊》編輯等職,曾任第三屆當代文學精品選詩詞評委,首屆江蘇高校“江南風”詩歌賽評委等,現為中國詩賦學會會員,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廣州青年作家協會會員,雁塔詩詞學會會員,三原詩詞學會會員,鄠邑區上林苑詩詞楹聯協會等多級協會會員,并擔任望月文學簽約作家,當代校園文藝簽約作家等,有作品散見于《中國詩賦》《陜西詩詞》《微光詩刊》《北斗詩刊》《望月文學》《廣東文學》《星星·詩詞》《神州詩詞》等社會雜志刊物。著有個人詩詞集《長安北望》,合集《山野之城》并任副主編。曾獲第三屆當代文學精品選二等獎,全國首屆大學生新媒體有獎征文大賽優秀獎等獎項30余次。
他背了一行囊的詩,一路向著遠方而去,一個陽光積極的小伙,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
近日,由國內領先的主流訪談新媒體《新華訪談網》策劃的中國90后作家專訪系列,第五期采訪嘉賓即為這位優秀的95后作家。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方鈺軒,跟著他一起去看看遠方的詩。
新華訪談網: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作的,有什么樣的初衷或者想法嗎?
方鈺軒:我從2013年開始初步嘗試詩詞創作,起初只是因為對詩詞的熱愛,喜歡讀,因為從先賢的作品里,可以讀出作者的心情,作者寫這首作品是所處的環境,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等等多方面的東西,之后自己去模仿他們的寫作方法,去嘗試表達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感情寫成一首首詩詞。
新華訪談網:你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遇到過什么困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對你有什么啟發?
方鈺軒:問題自然是有的,起初想學習詩詞創作時,身邊沒有人喜歡這類東西,同學們還處在每天背誦這類作品,將來考試是要考的,因為上學都在農村,老師的文化造詣也不是很高,對于十次的理解,大多還要依靠一本詩詞解析,因此并不能較我如何去創作,我只能自己去找相關的書籍,自己摸索,但高中的圖書館,幾乎沒有這類書,就自己買了幾本來研習,久而久之,自己的作品也就初具形態了。知道大學,學校的圖書館尚可大量借閱相關書籍,自己的感覺就是,自己去摸索,遠比找個人教你,學的更快,寫的更好。
新華訪談網:你寫作以什么類型為主,為什么會偏愛這種類型,對你有何感觸?
方鈺軒:我是已寫古典文學中的詩詞為主,偶爾也學著寫賦,因為詩詞言詞精簡,幾個字可以概括很多內容,包括我的心情,我所在的環境,我想表達的感情,因為中國人自古在感情方面都是含蓄的,不愿意去直接表達,這些我都可以藏在自己的作品中,懂詩詞的人,或者懂我的人,自然就看的明白。
新華訪談網:聽說你已經編著了個人詩詞集,那是什么樣的一個契機,讓你有了這樣的想法并且實現的呢?
方鈺軒:盡管學習了六年,但真正意義上成型的作品,或者說是能發表的作品,都是我大學寫的,同樣,也正是因為喜歡詩詞,喜歡寫詩詞,讓我大學認識了很對同樣喜歡他的人,今年八月,我大學畢業,我就把自己大學的作品整理了一部分,用自己實習賺到的錢,去制作自己的作品集,贈送給自己的朋友們。
新華訪談網:能說說你的個人詩詞集取名叫《長安北望》的用意嗎?
方鈺軒:眾所周知,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座十三朝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所,我致力于古典文學的創作,唐宋時期,是古典文學鼎盛的時期,漢唐文化,也是西安的印證。取名《長安北望》,是自己對我國古典文學的敬意,勉勵自己向著漢唐文學去學習。此外,自己大學就在西安,更是對這座文化名城深入了解,此間,與朋友的送別,與家人的分別等,幾乎都發生在西安。最后一點就是,自己的作品集里約有三分之一的作品,直接或間接表達自己對西安的贊美,對古時長安的向往,故取名《長安北望》。
新華訪談網:那你接下來有沒有進一步的打算和規劃?
方鈺軒:以后呢,當然以工作為主,同時不會放棄自己的愛好,我依然會繼續堅持,堅持對文學的熱愛,對詩詞的熱愛,去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編者按:
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同向成長的苦行之路。從方鈺軒的訪談中可以看出,他對詩,對生活,都是一如既往的熱愛,不管遠方多遠,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如今他一步一個腳印已經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如雨后春筍,蓄勢待發,我們在此祝愿,他以后的文學之路明亮寬敞,愈行愈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