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樓要精讀一首非常牛叉的詩,它出自一個不怎么出名但卻非常牛叉的唐朝詩人。
這位唐朝詩人有多牛叉呢?
此人曾是韓愈的食客,但呆了一陣后,不慣寄人籬下的生活,于是拿了韓愈的錢走了,還說,這是韓愈吹捧死人得來的錢,還不如給他作生活費。當時,韓愈經常給人寫墓志銘,這樣的文章,死者為大,不免有吹捧的地方,不想,這位牛叉的食客竟然看不顧,還理直氣壯地拿走了他的錢。
拿走別人辛苦賺來的錢,還能說得理直氣壯,你說牛叉不牛叉。
當然,最牛叉的是,他的名字就叫劉叉。
《唐才子傳》記載,劉叉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雖然改志從學了,但劉叉并沒有像傳統文人那樣出仕求官,而是依然過著浪蕩天涯的生活。
尚義任俠,還背負命案,這就注定他的詩跟文人士大夫的詩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精讀一首他最牛叉的詩。
偶書
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通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扶桑: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長在日出的東方。《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
每當太陽升起,一天依始,人世間紛繁復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野夫:草野之人,指詩人自己。處:一作"事"。磨損:一作"磨盡"。
我一個草野之人,看到這世間有那么多不平之事,多得把胸中那把與不平之事相抗爭的"刀"都漸漸地磨損了。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俠氣的詩,此詩詩粗獷,用語質樸,全詩讀來,就像一個俠客在傾吐胸中塊壘。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這一聯里,扶桑用典,但也是一個詩中常見的典故,下聯將人間萬事比喻成毛,這個比喻也不新鮮,兩句脫口而出,不做修飾,不求新奇,就像一個心直口快的俠客口吐肺腑之言。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歷來最為人稱道就是這最后一句,這一句,詩人將自己內心無形的正義感比喻成有形的刀,讓難以言說的內在情緒變成真實可感的視覺形象,把詩人心中的復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十分高妙。
然而,這樣新奇的比喻,卻絲毫沒有刻意求新之感,刀是俠客身邊的尋常之物,也是俠客身份的象征,用刀來比喻正義感,是再自然貼切不過的。
磨損胸中萬古刀。有兩層含義。
一是見不平之事,奮起相抗,不平之事太多,故而胸中萬古的正義之刀受到磨損。
二是世間不平之事實在太多,一劍難平天下事,詩人也有無能為力的地時候,眼看著不正義的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所以內心的正義感還斷受到世事的消磨,對于俠客來說,正義感不會就此消失,但卻因此郁結不平之心。
總之,這是一首俠客之詩,最打動人的就是一個詩中俠客對于正義的追求,讀之當叩劍擊節,縱酒高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