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到5 - 10年前,你問我身邊的同事關于我的印象,「筆耕不輟」和「話癆」一定是必然存在的印象。在豆瓣、知乎、博客上,周產萬字不是夢,也買過空間自己架wordpress,折騰模板和域名。「UCD China」上的各種用戶體驗守則和討論那時還被互聯網圈奉為圭臬,也曾實名投遞了若干拙見竟然被發表,現在想想那些幼稚的大言不慚真是感到臉紅呢,和現如今新生代在「互聯網早讀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的「入門干貨」相比真是自慚形穢。
博客衰落,知乎興起,自己擅長的那點存貨很快就倒完了。看得越多下筆越不敢造次,看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和狹隘,而又實在不能花精力在每一個觀點拋出時做到旁征博引、豐富資料,于是索性停筆,除了偶爾抖個機靈,挺挺自己的愛豆,基本也不發言。
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出現了,這幾年不寫東西,思辨性也退化得厲害,自省愈發罕有,凡事三分鐘熱度,那些過去喜歡做的事情,現在它們的意義也僅限于「一直以來喜歡做的事情」而非「現在依然喜歡做」。比如聽現場,看劇,抑或是約拍、旅行,它們的慣性力大于新動能。
滿嘴片湯話兒,拾人牙慧地復述微博、「羅輯思維」或者其他平臺上看到的熱點、智慧或謬論,不想和不熟的人當場撕起來,于是聊天內容大多自帶引號,這樣各種social場合倒是其樂融融,不會陷入到「你信中醫嗎」「你反轉基因嗎」「你以后讓不讓你老婆坐月子」這類直面三觀的高危問題。
挺沒意思的。
「有趣的人」的話題在知乎上有上萬人關注,各路答主本著「先問是什么,再問為什么」的知乎鐵律引經據典獻計獻策,告訴你如何找到一個有趣的人做PY(朋友)。回顧自己趣味墮落的這幾年,這些意見大多曲高和寡,中看不中用,索性自我反思總結了三點。
社交媒體殺死有趣
為了保持熱點追蹤,你花了多少本該拓展自己真正專精事情的時間刷了那些「關你屁事」的熱點?注意力被極端消解的時代,或許只有「女星穿國旗上戛納紅毯惹爭議」才能讓你正眼瞧一瞧這個影壇盛事。今年的金棕櫚?不知道,戛納都是冷門文藝片,沒興趣。
聊天起于熱點,止于深度,為了保持social,只有不斷的刷新熱點,你自己也放棄了真正感興趣的垂直領域,于是變得無趣起來。
找到有趣的人,而他們不一定搭理你
歸根結底,還是你自己實在無趣。自稱「權游」粉?你興沖沖在豆瓣上加了小組和微信群,結果發現各位都是資深原著黨,而你TM連原著封面長什么樣子都沒見過,于是悻悻地退了群和小組,點開B站,依舊只有自己孤獨地胡亂追幾集新番,酣然睡去。
怕裝逼
網絡輿論對「裝逼」以及「裝逼者」充滿了惡意。為了尋求自我認同,于是你選擇做一個「不裝逼」的耿直boy/girl。但是小心哦,耿直或許是泯然眾人的開始。
沒有裝逼,就沒有撕逼,沒有撕逼就沒有存在,你選擇做一個安靜的小透明,那些你擅長且原本可以露出的鋒芒于是完美隱藏起來。現實生活有互相切磋的同好還好,若沒有呢?缺少反饋的激勵,你的趣味能維系多久?我預設你已經過了習慣自己獨處的年紀。
「今天星巴克的豆子不好」「感覺自己調的莫吉托好正」「我還是喜歡勃艮第的單寧味」「今天電網肯定接的火電,感覺聲音都有毛刺了」……
選擇一個值得你心甘情愿付諸青春的垂直領域,永遠地裝逼裝下去,一刻不停地裝下去,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那些螳臂當車的歹徒阻擋得了嗎!
終會有時,在這個領域你裝出了你的朋友圈其他人再也裝不出來的逼,那時你也應該找到了和你一樣有趣的人。
命題征集
「限制與他者」的原則揭示了把要做的事情框定在一定范圍效率最高,歡迎各位命題,這樣周產萬字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