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個性簽名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當時的閨蜜,舍友她的簽名則是: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這兩個簽名看似玩文字游戲,其實對我和她的對事態度概括性比較強,簡單舉例而言,如果是下雨天一大早走路上被車子濺了一身泥,我和她的反應差異會比較大:
我:哇靠,褲子臟了,幸好我多的快,沒有全身都臟,多虧我身手矯捷
她:真倒霉,本來干凈的衣服搞成這樣,一大早就這樣,這一天都不會好了
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倆對事件的解釋差異比較大,造成的結果必然是,接下來的時間內,我可能心情影響不是很大,而她則會郁悶和忿忿很久。
是的,她總是覺得我整天傻樂沒心沒肺,而我覺得她太裝深沉……
樂觀下的人看到的太陽會更多,就算衣服臟了有什么關系,反正都是會臟的,只是早晚的問題嘛,該玩玩!!!
美好的一天依然在繼續!不就是臟件衣服么!!
同樣的,有樂觀情緒的孩子,可能會更加快樂~~更加能夠活在當下
我們都知道樂觀非常重要,很多書中都會告訴我們,成功的人生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樂觀、積極的態度。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被告知,性格、氣質先天的因素非常重,有些人先天不快樂,無法樂觀。
然而,幸好,幸好,當孩子很小的時候,鏡像神經元還有完善和改變的可能性,大腦可塑性很強,通過一定方法的教育,他們是可能變得開心的。
問題是:
HOW???!!!
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呢?不同的書中會提到不同的方法
1、《童年,人生幸福之源》的解讀
這本書中,作者寫道:
快樂的成人依賴兩樣重要的技能:應對逆境的能力和創造永恒快樂的能力。
這些技能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
1)應對逆境的能力:
應對逆境的能力源于早期就形成的強烈的安全依戀。
? 你可以教會孩子樂觀,但你必須以身作則,時常對自己說:“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許多筋疲力盡的大人都不再說這樣的話了。但是這句話對孩子很管用,你越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會越容易解決問題。而且,與其努力保護孩子不受挫折,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應對挫折。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是面對困難,吸取教訓,永不放棄。你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讓他下一次做得更好,逐漸達到精通的程度。
安全感是個神奇的內容,無處不在,是一切事情的基礎
2)創造永恒快樂的能力
孩子是天生會創造快樂的,一塊泥巴他們很開心,一塊積木很開心,即使一個水塘也很開心,然而,成人不開心,我們需要規則!
到底是保持內心的熱情,還是遵守規則、等待機會、學習技能?讓孩子自己去決定吧。如果有太多的熱情、憧憬和興奮,但缺乏約束、耐心和服從,就會讓人有挫敗感。“為什么你不聽我的話?”反過來,如果有太多的約束、耐心和服從,而缺乏熱情、憧憬和興奮,那么人們肯定會覺得了無生趣。“為什么我的生活就不能過得快樂一點兒?”因此,我們必須保證讓孩子快樂地玩耍,同時又能乖乖地刷牙。
這兩個能力看起來有些虛無縹緲,那么具體要如何做呢,作者提出了5個步驟:
是什么力量讓我們擁有一生的幸福?是聯結、玩耍、練習、精通和認同這五種力量。它們能幫助孩子應對逆境,創造永恒的快樂。五種力量的結合如果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幸福美好的一生不難實現。
通過聯結(建立安全感)——玩耍(培養興趣)——練習(熟能生巧)——精通(心理升華)——認同(自尊心提高),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起樂觀的態度。
作者認為,認同感會讓我們的心情更加愉悅,同事可以提高我們自尊心和價值感。
而認同感獲得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精通!想要某些方面獲得別人的認同,你需要精通。
舉例而言,繪畫的精通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的認同,這樣你就會更加容易快樂。
而,精通的前提是大量練習,是訓練,過程可能枯燥,這時急需要家長及時的推一把。
而,興趣是練習的前提,如何看出孩子有興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孩子是不是愿意在這個方面有玩耍行為。
而童年時期,高質量的玩耍需要良好的聯結。
所以,所有的內容又繞回這個聯結的起點。
世界真是奇妙~~
2 《教出樂觀的孩子》的解讀
書中,作者提出了樂觀教養的ABC法則。
提出了4個樂觀的認知技能:
1)“捕捉思維”
即在你感覺最難受的時候,要嘗試指出閃過腦海里的哪些想法,這些想法雖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會嚴重影響你的情緒與行為。這項技能被稱之為“捕捉思維”
2)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
這就是說,要明白對自己所說的話未必是正確的。莉迪亞學會將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視為需要經過證實的假說。她也學習了如何搜集證據來確認她的想法是否正確
3)找出“更正確的解釋”
此技能的目的是來挑戰自己的自動思維。
4)化解災難性的思維
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捕捉自動思維、尋找證據、找出其他的選擇和化解災難性思維,就是賓夕法尼亞預防計劃的中心認知技能
為此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助孩子完善這些技能
1) ABC模式
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與阿倫·貝克(Aaron Beck)共同建立了認知治療,發展了“ABC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負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與要好的朋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與行為。時常,看起來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動地產生后果。但是埃利斯認為想法——B(beliefs),即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某種特定的后果。
一般來講,悲觀的想法通過自我實現的預言及有偏見的認可塑造著經驗。有偏見的認知使人們只看到與他們對自己及世界看法相符合的證據,而將反駁的證據棄置一旁。有偏見的認知更加強了悲觀的看法。
對于這句話,更加通俗的I就是:悲觀的想法源于我們對事件有偏見的解釋和認知,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覺察自己的想法,并對此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釋,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改變悲觀的想法。
我們可以先開始自身的ABC模式練習,當我們自己熟練之后,就可以幫助孩子進行這樣的練習。幫助孩子覺察自己,在內心跟自己對話。
當問題發生時,例如與朋友打架,或是在家受罰,孩子都會對自己說剛才發生的這些事情。我們只是在腦子里面想這些事,既然在我們的腦海里,就沒有別人會聽到。
當孩子可以完成ABC模式的練習,并且內化成潛意識的行為后,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改變對這件事情的解釋
2)讓孩子學會解釋
悲觀的人相信挫折時不可改變的,并且會影響到他生活中的許多層面。
甚至當他們意識到問題并非出自本身的時候,他們仍然將環境視為無法改變的,所以不設法去改變。
讓孩子學會解釋的第一步是教會孩子,悲觀解釋和樂觀解釋的差異。能看出哪些是悲觀解釋,哪些是樂觀解釋,在了解之后,就可以討論正確性。
正確性涉及兩個方面:
一、個人的責任。教孩子們看出每個問題都有它自身的原因,對自己所導致的問題應該自己負責,對于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則不用責怪自己。
二、“空洞樂觀”,在沒有證據,真是面對相反證據時,仍然企圖相信愉快的說法。例如“明天會更棒!”
當然僅是對自己重復積極說法,不會提高情緒或是成就感,或者效果有限,我們應該教孩子正確地思考實際問題。
容易抑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于問題的最壞可能上。他們將無法控制的事情怪在自己身上,他們逐漸傾向于最消極的解釋。要他們考慮稍微樂觀和更為正確的選擇都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們需要從悲觀解釋的各個方面教會孩子進行解釋,相信事件不是永久的、不是個人的、不是毀滅性的。通過ABC模型一遍一遍的練習,幫助孩子學會用樂觀的結果進行解釋問題。
從而,到達改變的可能性——反駁悲觀
D:反駁自己對想法B的辯論。
E:激發,反駁所帶來的精神與行為的結果。
舉例:
?A不好的事:一大早身上被濺了一身泥
?B想法:真倒霉,一大早的
?C后果: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 D反駁:確實好難過,不過如果因為一大早的事情導致一天心情不好,那不就辜負今天的春光了?我要振作起來,美好的一天才開始呢
? E激發:雖然還是有點難過,但是我應該可以控制我自己,我可以做到!
通過這一系列的內心活動,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最終幫助他快樂起來。
但這其中需要大量的練習。
不知不覺羅嗦了這么一大堆,其實,對于快樂,對于樂觀,我們一直在追尋著,并且希望孩子能夠習得,習得之路雖艱辛,但終究是有路的
有希望的事情,就有可能達到
這比什么都強!
回到標題,最后,我們笑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