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斷舍離是這兩年被反復提及的一個概念。斷舍離究竟是什么呢?其實很好理解。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其中,斷與舍是過程,而離是結果。
在《斷舍離》的推薦序里,臺灣作家張德芬就指出,「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那些物件,而是自己。
02
在今年以前,我都是一個不愛收拾的人。母親大人每次來我家的時候,都會吐槽我的家像個狗窩一樣,沒地方落腳。我懶得收拾,因為每次收拾完的整潔房間,堅持不到三天,就會再次亂成一團。
我一直以為是我整理功能出現了問題,了解了斷舍離后,我才發現是因為我的東西太多才導致這樣的狀況。
可了解一個觀點歸了解,行動起來又是另外一碼子事了。
我的書房里有一整箱的熒光棒,那是我三四年前買的。那時候年紀輕,想要利用閑暇時間去演唱會門口賣賣熒光棒,賺點外快。可時代的進步速度太快了,現在的演唱會要么送熒光棒,要么統一應援棒。我當時購買的那些泡沫熒光棒再也沒有市場了。于是就在我的書房里安安靜靜的躺了三四年。有好幾次我都想清理掉,可是想到可能自己工作,或者做活動的時候會用到,所以始終沒有狠下心丟掉。
直到九月初的時候,我發現家里莫名其妙的出現了許多蟲子。我是害怕蟲子星人,那些成群結隊的蟲子出現在我家的炤臺上,窗臺上,我甚至連清理都不敢,更別談找尋蟲子的源頭了。
我忍無可忍,我無法與蟲子共處一室,同吃同睡。于是我下定決心,要把家里所有的櫥柜里的廢物全部丟掉,一個不留。
我請了一個鐘點工阿姨,在她的幫助下,我把家里一大半的東西都丟掉了。
包括熒光棒。
我把熒光棒送給了樓下收破爛的奶奶。對于我而言,那是個占位置的玩意,而對于她而言,可能是這一個月最大的一筆收入。她不斷的對我表示感謝,那時候我才感覺到,物盡其用這四個字的奧妙——把東西給到需要的人,這東西才能發揮她的作用。
我將常用的東西放在展示架上,將偶爾會用到的東西分類放進收納盒,將那些已經超過2年沒有使用過的東西,通通丟掉。
一時間,我發現原本擁擠的家敞亮起來了。
03
不僅如此,家里做完清潔后的整潔周期也拉長了。
在斷舍離前,我的家就好比北京清晨的地鐵,家里的那些物件就是那些趕地鐵的人。他們數量太龐大,被迫擠在一起,怎么可能不亂?
而現在,他們更像是坐在一趟空蕩蕩的列車上,每個人都有他對應的座位,舒舒服服的,沒人跟他搶位子。有時候隨手拿起一樣物件,然后放在另外一個位置上,也不會覺得亂,因為尚有多余的位置給它坐。
「東西越多,越容易進入“必須要管理”的狀態。反之,東西少的話,即使不收拾,也不會泛濫到驚悚。」
原本,我每周末都會花上2到3個小時的時間來把家里整理干凈。而現在,我將這個時間省下來了,因為我的家隨時都是簡潔透亮的。
斷舍離不僅讓家的空間變大了,讓你的時間也變多了。
04
前面我們說的都是舍。舍就是舍棄——舍棄那些生了灰的廢物。
而斷也很重要。斷則是斷絕——斷絕那些無意義的東西進入自己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商品做活動,買二送一,即使知道自己可能用不完,也會咬咬牙買兩瓶,因為那樣劃算;有些商品打折,比平日里便宜許多,即使自己不怎么需要,也會先買著,反正“有備無患”……于是我們買的那些用不完的、用不上的東西越來越多,你以為省錢了,事實上你浪費的更多。
我是一個獨居者。過去買東西我就常常上了買二送一的當。買2瓶蜂蜜,送1瓶。那當然是買2瓶劃算啦。這么想著,三瓶蜂蜜就風風火火的入住我家了。可我一個人住,一罐子蜂蜜即使天天喝,也能喝上3個月。更何況,我那么忙,怎么可能天天在家泡蜂蜜。我偶爾還要喝一杯枸杞菊花茶,泡一杯可可,煮一杯咖啡,榨一杯果汁……于是喝完一罐蜂蜜可能就1年過去了……還剩下2瓶……怎么辦……就要過期了……趕著喝吧……那其他的東西我就沒法翻牌子了……然后他們又要過期了……
然后就會陷入死循環。最終逃不過通通壞掉的命運。
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們購買那些東西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可千萬不要為了省那么一點點的錢,去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浪費更多。
05
當然,這本書里面有些觀點我也不是特別贊同。
任何一本書我們都要摘其有用的地方加以學習,可是不能盲目輕信所有。千萬不要像自己沒有腦袋思考一樣,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
例如書里還讓我們丟掉書本,保留很久的收藏等等。
我可不認為這些東西應該丟掉。對于我而言,那些都是我小心翼翼珍藏的,無論好壞,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我不認為保留回憶有什么不對的。
將那些不需要的東西丟掉,為自己的回憶騰點空間,很值得。
其實斷舍離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讓生活清減起來的態度。
不一定要全部照著書中所言,讓自己的家極簡到徹底才是真正的“斷舍離”。其實只要讓自己舒服,不壓抑,擁有的都能物盡其用,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