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那不是神經病才會去看的嗎?”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問題,找心理咨詢師幫我解決吧。”
“啊?你學心理的?那我不能跟你玩太近了,你分分鐘都能看穿我(>人<;)”
喵喵喵??心理咨詢…不是板藍根那樣的萬能藥啊ˊ_>ˋ
在沒接觸心理學之前,我也有過上述的類似誤解,以為心理學能輕易看穿一個人的全部,但是開始學心理學后,怎么說呢,感覺更像是得到了一把打開了自己內心的鑰匙。
記得大一剛開學的時候,老師就說過,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十有八九都是覺得自己心理有病的人。
理所當然地我就是一個…
從小就對心理學有著似有若無的興趣,只停留在覺得心理學可以看透別人很酷的印象,經歷過的一些事讓我總會第一時間的念頭就是懷疑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心有埋藏著些自己都未發覺無法形容的東西,但沒有可以意識到,所以就有點迷茫。
上社會心理學的課很快就讓我迫切地想進入心理學的海洋。
我知道了什么是社會化,什么是首因效應,什么是刻板印象,并發現這些現象一直充斥在我們周圍。
就比如總是被地域黑的潮汕人和上海人哈哈哈哈哈哈,在這里心疼你們一秒
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首因效應在生活中經過注意并利用起來可以帶來良好的人際關系。
如面試中注意好自己的言行舉止會是一個加分項,和異性接觸交往保持良好形象可以留下好印象…【漢子們妹子們看到了嗎!!撩妹撩漢第一步!!
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
在我國比較明顯的對于地域群眾的刻板印象就是潮汕人都重男輕女、上海人都特別排外、河南人很壞老是偷井蓋、廣東人什么都敢吃、新疆人不能惹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有部分自治管理的法律可以一言不合就打人…
我到現在有時也會有這種刻板印象的思維體現,但不會像以前那樣自以為是地咄咄逼人,仿佛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轉而漸漸理解被莫名貼標簽的無奈。
越加深入地學習心理,就越能認識到每個人其實都會有點心理壓力導致的心理困惑。
根據自身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排解,有的人會因此暴躁地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有的人內心并不想意識到且認為無法解決有可能會隱藏到意識深處…
在成為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咨詢員之一后,很有幸地傾聽到了一些來訪者愿意傾訴自身的煩惱。
在談話中感受到心理咨詢過程的魅力,心理咨詢其實是一個促進彼此心理成長的過程,一起意識一起感受,意識到自己之前沒有發現過的全新一面后,再慢慢接受成為更完善的自己。
新精神分析學派的杰出人物卡爾·榮格說過:
“心理咨詢師能走多遠就能帶領來訪者走多遠。”
所以心理咨詢的過程也是一個咨詢師與來訪者互動建立關系中探索自己本身的過程。
需要和來訪者一起進去其精神世界發現不一樣的一面,首先,咨詢師當然就得要比來訪者多走一步,要更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能和來訪者開展心靈成長的道路。
這就是我說學習心理學就像是有了一把打開自己內心的鑰匙的原因,我在學習過程中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各種心理名詞現象里,有時還真以為自己有病哈哈哈哈哈哈
不過在這過程里不斷成長不斷了解自己,于我而言是非常享受的過程,學會接納學會共情學會用不一樣的視角看待,這大概就是心理咨詢對我的意義了吧?
PS:心理咨詢其實也與平日身體有事沒事不舒服就看醫生是一樣的,跟吃飯一樣是簡單的需求。
在注重個人心理健康的國外地區看心理咨詢師是很正常不過,為自己著想的一件事。心理咨詢的服務范圍不僅僅只是大家眼中所認為的“精神病”。
心理咨詢只能作用于一小部分精神異常的輕度癥狀,其余的基本上是屬于心理治療范圍
更多的是面向大眾的心理健康,所以大家不要以為做心理咨詢就像是自己心理有病是個神經病一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