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空修心課 · 張德芬X風潮音樂
本課主題:你有受害者情結嗎?
本課要點:
一、我們每個人常常在面臨一些挑戰(zhàn)、沖擊、以及我們不喜歡面對的人、事、物的時候,我們立刻就會陷入一種受害者情節(jié)。其實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小時候我們本來就是軟弱無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但是有些人長大以后仍然無法走出受害者情結,他們不斷的去責怪別人,不斷覺得自己很可憐,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其實真正受害者的內在,有的時候覺得是自己不好,才招來這些虐待。所以說我們要先看到自己有這樣的受害者的情結,然后才能夠走出這個情結,才會累積更多的內在力量。
二、怎么樣才能從受害者的這個情結中走出來呢?首先就是要去看到自己有這樣的情節(jié),有些人當他遇到挫折、糾紛、沖突的時候,從來沒有檢討自己,他總是覺得都是別人的錯,都是情勢造成的。即使他知道是自己的錯,承認說我可能自卑,可能我不夠成熟,可是我自卑我不夠成熟,這也不是我的錯,這個是小時候,我父母怎樣怎樣……我才會有這種自卑的感受,才會有不配得的感受,這就是沒有為自己負責任。
德芬分享:
我現在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時,還是會有一些情緒反應,責怪對方,覺得對方怎么這么不講理呀,這么幼稚啊,不成熟啊,不能承擔責任呢,這么算計啊……反正很多很多這種否定的想法都會往對方身上貼。可是在這個沖突之后呢我始終都會有一個想法就是,面對這樣的沖突,我下次怎么樣可以避免它呢?避免沖突,并不是說去避開這樣的人,因為世界上的人是避不開的,什么樣的人都有可能遇到,真正有效的是下次面對同樣狀況的時候,怎么樣讓我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
所以我不會成為受害者的,當我每次遭受挫折,遭受痛苦的時候,他們都成為讓我成長的人。情緒宣泄了以后,我永遠都會檢討自己,是我哪里不夠強大,我是否應對的方式不對,我太著急了,我沒有耐心。我太急于想要把這些事情做成了,因為我有一個貪念在這里,才會這樣呀。比方說我就是需要他喜歡我,希望他為我付出更多,更體貼細心,可是既然他都沒有想到,都沒有做到,那怎么辦呢?這時我會把責任放到自己,去看看我這方面怎么樣在將來能夠做得更好,怎么樣能夠成長,怎么樣讓我的這些心理需要能夠自己在生活當中去尋求滿足,而不是依靠別人來滿足。
所以說呢,我希望大家在聽完這堂課后能夠在生活當中,去看看自己這個受害者,請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你在責怪別人(我不是叫你不要責怪別人哦,我說了我也會責怪別人)時能夠意識到:受害者出來了,我在責怪別人了,那接下來我該怎么做呢?把對方責怪一頓以后也許你罵了他,也許跟別人投訴他,甚至做了一些傷害他的事情。那之后呢?你是否可以思考一下,我要負的責任是什么呢?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話,那個人他會跟我一個樣子嗎?
三、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幸福,都想要快樂,可是沒有一個人想要改變,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在行為上、觀念上、思想上做出一些改變,才能夠讓自己從不喜歡的狀況,改變成喜歡的狀況,也就是說,從沖突的、悲苦的、痛苦的、哀傷的、不愉快的情境,轉變到幸福的、喜悅的、正向的情境。這一定需要我們自己做出改變,而不是我們做一些行為去改變別人或是去修正事情。
在接下來的音樂當中,我希望大家能夠安心的靜下來,去看一下我們在生命當中什么時候在做受害者,在這個受害者情境里面,我們怎么樣可以承擔起,我們該負的責任。這樣最終你就能夠走出受害者的情節(jié),這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可能先要從很多小事上面開始慢慢的累積,累積你的功力,加強你為事情承擔責任的能力,那么終有一日你就發(fā)現,在你身上的枷鎖,都已經脫落了。
一葦心得:
今天這堂課我是很有感觸的,因為我自己身上就有這樣的受害者情結,我身邊還有比我更嚴重的人。我的這種情結主要是對家人,我是家庭責任感很強的人,這種責任感有時會過激的莫名其妙。怎么說呢,有些可以和家庭一起分擔的責任我非要扛到自己身上,甚至有時候明明不是我造成的,我也要自己扛著,其實從我內心,我并不想承擔這么大的責任,但是因為我的好強心或是虛榮心促使我勉強自己承擔,可往往呢我又承擔不起。當我承受不住這個壓力時,我就會很委屈,就會怪罪他們給了我這么大壓力,讓我這么辛苦!我這種“受害者情結”還是挺明顯的,好在沒有蔓延到更多的人身上,這堂課很及時,讓我明白以后可以不必那樣勉強自己,更不要因為自己的決定而感到委屈。
我身邊還有這樣一位領導,他很敬業(yè)很孝順,家里家外都要靠他,很多時候不需要他操心的事他也要親力親為,因為他不放心,這讓他非常辛苦。他追求完美,對人對己都比較刻薄且經常抱怨,這使他經常陷入吃力不討好的處境,更可怕的是他經常覺得他所遇到的困難、失敗,都是別人造成的,甚至是別人有意而為之,是預謀已久的結果。久而久之,他身邊幾乎沒有讓他滿意的人,他覺得親人、朋友、下屬都不理解他,都在占他便宜還看他笑話,甚至覬覦他的財富,這讓他非常苦惱。我當時并不理解他的這種行為方式,只覺得他很可憐,現在看來他是比較嚴重的“受害者情結”。他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背負了很大的壓力,他覺得沒人可以依靠,只能靠他自己,但是很多事情需要團隊需要協(xié)作,于是他必須勉強自己妥協(xié),委屈自己對別人好,便積累了很多的“付出感”,付出越多他的期望就越高,當結果達不到他的預期,這種“付出感”就會轉化為“受害者情結”。他一定要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一個借口,而這個借口一定是和別人有關的,然后變本加厲的把自己委屈付出的一切都討回來。
今天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有一位印象深刻的選手張超凡,她一出生就失去了左臂,小時候她問媽媽,難道我不配擁有一雙手嗎?媽媽回答她,你沒有的并不是因為你不配,而是因為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媽媽的話對她影響很大,她希望能夠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從此她開始挑戰(zhàn)未知的自己,她學習國畫,學習書法,挑戰(zhàn)游泳,挑戰(zhàn)速滑,又挑戰(zhàn)了武術和瑜伽,現在她是一位國畫老師,她用一只手撐起了整個天空。試想一下,如果她的母親小時候安慰她說,女兒這是你的命,你得認命,她也許會委屈的過一生,背著“受害者情結”經歷人生無數道坎。
我很慶幸參加了《小時光修心課》,在老師的引領下經歷喚醒、療愈、創(chuàng)造的過程。現代社會節(jié)奏快、誘惑多,災難也多,給了現代人很多壓力,這種壓力讓很多人感到不安、浮躁,從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我不否定我有心理問題,相對不自知的人而言,我選擇面對和修復,這是積極的態(tài)度。這就和感冒一樣,體質好的人可以自愈,體質差的人需要吃藥或者打針,甚至要住院治療。
我從六年前開始接觸心理學,就是因為我看到自身的一些心理問題,我試圖找到方法自愈,好比身體素質差的人需要鍛煉身體讓自己更強健一樣。后來我發(fā)現心理問題的自愈過程要比身體疾病的自愈更復雜一些,也更漫長。首先你要練習覺察,知道自己哪里出了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然后針對問題調整自己的思維習慣。從“后知后覺”,到“先知先覺”,這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但卻收益終身。慢慢的,遇到自己的壞情緒時你會“先知先覺”,平和、喜悅的心理狀態(tài)會成為你的習慣,外界環(huán)境對你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你的內心和外表都將變得溫暖而柔軟,就連你的家人、朋友和所有接觸你的人都會被你感染。
其實,六七年前我的問題比現在更嚴重些,那時我甚至做不到“后知后覺”,我很容易激動(興奮或沮喪都非常明顯),甚至情緒失控,我把自己經歷的一切痛苦都歸結于別人,或是推脫給命運,呵呵,誰這一生沒點故事呢?我慶幸自己從少年接觸佛法,也慶幸能夠學習心理學,接觸心靈修行。但我還是經常沉溺于工作生活的欲望中,在修行的路上停滯不前。所以,現在我選擇用寫作的方式來記錄這個學習過程,是想讓自己遇到阻撓或瓶頸時,能夠隨時回頭去看,原來我的成長經歷了一個這樣的過程,走到今天多么不容易,我不能輕易放棄。就好像減肥,去年我減重10斤就是通過一個叫“瘦瘦”的軟件,每天記錄自己的飲食和活動量,堅持了三個多月終于達成了目標。
好了,今天遇到我困惑許久的課題,有感而發(fā)寫了這么多,接下來我會慢慢練習承擔自己的責任,不怪罪他人,走出受害者情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