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意思是談心里話;傾心交談。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需要談心呢?大到政治上的談心,小到兩小無猜的談心,或許這兩種場合談心最大的不同在于,談心的作用。犯錯、提拔,組織上會找你談心,通過“心”、通過“情”,了解你的真實內心想法,以便更好開展下一步工作。傷心難過、歡天喜地時,發小會找你談心,釋放情緒,加深情感。
談心,可以使用的場合、情景、關系,還有很多,比如上下級、同事間、朋友間、親子間,等等,談心的外延已經擴大。有些場合下,打著“談心”的旗號,無非是想解決問題,改善關系,兵不血刃,化沖突于無形。可是,我們會發現,談心,有時候起不到這個神奇的作用,問題出在哪里呢?
大家細想, 有些人一談心,成為摯友,有些人一談心,成為老死不相往來,差距在哪里?站在你的角度,或許此時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答案,不同的答案,可能都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只是我更看重的差距在于:理解,如果主動找對方談心的人,得不到理解,或者是在他心里沒有感覺到對方理解、對方聽懂,那么,談心只會起到反作用,可能增加負面情感,甚至遷移負性情緒和感受到對方身上。
談心嘛,一般都是一個人主動去找另一個人說心里話。找什么人呢?肯定不是路人甲,路人乙,一定是讓自己覺著安全可靠的人,這個人,多冠以“閨蜜、知己”的稱呼,還有可信賴的領導,“善解人意”的父母等,和這些人談心時,我們只想感受到認可、傾聽、理解,而不是批判、反對或者“講大道理”,企圖說服來找你談心的人:“聽我的,沒錯”。這樣,以后準不再找你第二次談心了,找你談心,完全沒有得到理解和認可,只增添了更多的氣。
說到這里,具體到親密關系來說,到底怎么談心,才能起到“談心”的神奇作用呢?
先看親子關系中,比如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不管是三歲左右的第一次叛逆,還是青春期叛逆,孩子都愛和家長“唱反調”,不管家長說多少“好話”,孩子就始終不變的“不聽”。在孩子那里,他就是覺得父母是不可信的,是騙他的,騙他聽父母的話,按父母的要求行事,孩子覺得自己的“主權”受到了侵犯。父母和自己談心,無非就是講道理,從來不肯聽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就是聽了,立馬就實施家長式的權威,批評教育或者禁止、打擊,自己的心聲從來沒正確傳遞出去過,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不管你多正確,多智慧,那也 是你的思想,你的內心,如果非得放在孩子的“頭腦里”,感受到的就是“錯的,才不聽呢,一萬個反駁的理由”。
所以,作為家長,真的需要放下自己,別那么“固執”,靈活一些面對孩子的各種“奇怪、離譜”的想法或者言行,第一時間給予的是肯定、贊賞、理解,這樣的親子溝通久了,自然再找孩子談心,他就不抗拒了。說到這里,或許有些家長會說,孩子要是告訴我他要殺人放火,我也贊同嗎?呵呵,試著想想你和孩子一個年齡層次時,你心里有想過要殺人放火嗎?所以,停止極端思維、災難化思維模式,相信孩子得到的肯定和理解越多,內心的善良天性就發揮的更淋漓盡致。
在延伸一點,談談夫妻關系中,如何談心,其實,我更想談的是夫妻在鬧矛盾后或者是另一半生氣了,再或者是雙方都冷戰了,這樣的情況下,怎么開啟有效的談心模式。舉個例子來說:老婆一個人生悶氣,老公也不去哄,裝著“沒看見;不理解;不在乎;或者就是故意氣氣老婆,不去哄”,那么老婆可能就更生氣了,生氣的理由或許變成老公的態度讓她覺得更生氣了,雙方互不理睬。等到老公“有心情”去哄了,按照老婆生氣的原始理由去“道歉;說好話;保證”,都不起作用,原來老婆生氣的理由,老公根本不理解,甚至超出老公的一貫的認知范圍。重點來了,老婆怎么才能消氣呢?
一種方式是老公換位思考,用心理解,明白老婆生氣是因為自己的態度讓她覺得不關心自己,不在乎自己,不重視自己了。等老公把這個原因說出來后,老婆不顯山不露水的內心就消氣了;另一種方式是老婆自己攤牌,說出自己的心理話,老公有在“聽”,然后也會消氣。或許老婆的一番話,老公壓根不贊同,也不沒關系的,只要聽了,同時跟一句“嗯,懂了,下次不這樣了”,事情就解決了,老婆心理的氣也消失了,無害了。其實就是,不管多大的事情,或者是對方的內心想法多么不合理,甚至“扭曲”,也只是“想法”而已,多聽聽,表示對方這么想,能夠理解,再在思想上“妥協”下,什么事情都能解決,和處理孩子叛逆期的言行一個樣。本來雙方吵架前中后,心理水平都不是成熟的、成年人的思維水平,所以采用“像對待叛逆期的孩子一樣” 去和對方談心,基本都能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