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朋友一塊兒考駕照,朋友A考過科目三了,朋友B還在練習的路上。熱心的朋友A積極地幫朋友B傳授經驗,講解考場線路圖,還說如果你有需要我可以帶著你去考場現場指導考試路線及注意事項。
朋友B聽著他熱心的幫助,也不客氣,星期五下午就讓朋友A去考場幫忙指點了一次,這還不夠。這不,星期一又提出讓小A陪她再看一次。
這時小A有情緒了,誰也不是下班什么事兒也沒有,單純的支應著你考試。小A下班家中還有孩子要照看,飯要做等等家務。問題是在小B一次次求救的過程中,小A還給他發了電子路線圖,又一次做了詳細的講解。朋友B還是不罷休,堅持讓小A陪著再去看一次。小A這次答應的沒有那么爽快了,情緒明顯寫在臉上,但拗不過他的再三請求,及朋友間的情面,勉強同意帶小B去。
說明一下小A的實際情況:小A老公在外地上班,老家離得很遠,沒有公婆照看孩子,日常寄居在父母家,平時工作期間都是父母在照看孩子。父母已經看了一天孩子,下班自己不趕緊回家接替父母從心里上覺得很對不起父母,太讓他們受累了。(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那樣的感受)
迫于答應小B要求的無奈,他也是夠累,下班他先是回家帶上孩子,讓看了一天孩子的父母得到片刻的喘息。接著騎著電車跑到市郊去跟朋友會合。
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么想,想小A既然答應人家就應該好人做到底,不能有抱怨情緒;還是覺得小B太麻煩,已經指導了一次,還來麻煩第二次,不能站到小A的立場上考慮他的現實處境。
我想兩者兼而有之吧,今天在這里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我們在做事情時,一定要權衡再三,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后,再做決定。不能上來就答應別人,隨后出現畏難情緒。
在蔡康永的《說話知道》一書中,他說過,一定不能要事情來的太容易。別人求你幫忙,你一定要設置一些障礙,給自己一點緩沖的時間,如果后來仍然下了決心要拒絕,起碼有退路。
就算后來改變了心意,決定做一次好人,幫朋友克服困難,朋友也會因為你是特地排除了各種障礙去滿足她的需要,而更加領你的情。
而不是輕易的答應別人的請求,事后想到自身的諸多不便,又礙于面子羞于對當事人反悔。本不是自己的事兒,反而把自己陷入到無端的糾結當中,反悔不好看,答應吧自己又為難。
何必呢?
永遠記住讓事情在比較不順利的地方開始,然后一步一步邁向順利。所有涉及其中的人都會因此而心情越來越好。
由此可見,面對問題處理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迥異。事前設置很多障礙讓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你會得到尊重,讓事情變得越來越難你會收獲不信任,甚至輕易就讓友誼的小船側翻。
無疑小A就是犯了這條禁忌,讓事情變得越來越難,小B不但不會感激,還會對他心生抱怨,小A也是滿腹委屈,為了小B也是沒少折騰。最后弄的兩個人都不那么愉快。
我現在就在學著這樣做,而且發現效果不錯,不要覺得這樣虛偽,總比硬生生的傷了朋友、同事間的關系好吧。我們身在這個社會總要學點社交技巧才會讓我們活的更從容、游刃有余。
有一天,老公的朋友讓我下班順路幫他帶份飯。冬天下班本身就很晚了,那天剛好我還有事兒,我就委婉的告訴他我的難處。一份飯,就是拒絕他也沒有太大的情緒。
那天剛好辦事很順利,而且我路過他點的飯店顧客也不多,也不需要等很久,我就順路幫他帶回了家。當他知道這意外之喜時你知道他有多高興嗎,本身已不抱希望的事兒,竟然被完成了,那份喜悅與感激之情,到現在還記在我腦海中。那份驛動之情,讓我也覺得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而充滿自豪。
我告訴他的是我是多么匆忙的完成我的事,我是等了多長時間才買到他心儀的飯。他更是對我愛到不行不行滴。
我開心嗎?當然開心,舉手之勞,給別人帶來這么大的快樂。他開心嗎?他也很開心,意外之喜讓他不僅對我感激,更是對我好感備生。
如果我一開始就告訴他,好的好的,不就是一份飯嗎?無論如何我都要給你買來的,他會滿身心的期待。期間你或許會因為事情沒那么順利而不買,也可能因為過遲,飯店關門而不能完成別人的請求。到時候給一個充滿期待的人頭上潑涼水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生出來的可都是抱怨。
買飯事兒小,就算不成友誼也不會傷到哪里去??涩F實生活中事大,一定要處理好這種關系。別一不小心讓自己陷入到無端的糾結中去,傷人又傷己。
不多說了,其中奧妙自己掂量吧。事雖小,理兒不差。學會這招對我們為人處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