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高是我的前同事,比我早進公司數年。
前幾年她一直在彩妝部門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去年,渠道重組,公司把她調到另一個護膚品牌工作。
護膚和彩妝,看起來都是抹在臉上的,但是銷售模式、管理方式、團隊風格等等方面,千差萬別。高高不太適應這種變化。
她想辭職繼續做彩妝,老板找她談話,“你不能總做熟悉的工作,不然你就會變成溫水里的青蛙!”
于是高高咬牙堅持了下來。
那些艱澀拗口的成分,錯綜復雜的話術,穩定卻缺乏活力的BA團隊,都讓高高愛不起來。
她像身處一只逆水而行的小舟,艱難的在急流中打轉,稍微不留神,就會跌落水中。
這一年,她臉上總是掛著濃重的黑眼圈,憔悴不已。她比團隊其他人都付出更多的心力,業績卻依然墊底。她臉上最常出現的,是郁郁寡歡的表情。
今年春天,高高的朋友所在的另一個彩妝品牌舉辦彩妝大賽,朋友請她幫忙做模特,高高欣然答應。
當她走進會場的時候,那一溜溜綴著燈光的試妝臺、那一排排整齊擺放的彩妝刷、還有那色彩斑斕的眼影、口紅、粉底……高高的血壓,“噌”的一下就飆升了。
她覺得自己瞬間被點燃了。闊別一年再回到熟悉的彩妝世界,她激動得幾乎落淚。
回來后,她果斷辭職,沒有猶豫。老板挽留她,“不怕變溫水青蛙?”她斬釘截鐵,頭點得緩慢而堅決。
跳槽后的高高比以前更辛苦,因為那個彩妝品牌屬于開創期,需要做很多以前原不用她涉及的工作。
她依然每天掛著濃重的黑眼圈,發朋友圈自嘲說,“自帶煙熏效果”,可現在的她,卻有我從未見過的,神采奕奕的表情。
微信里問起她的近況,她說,太慶幸自己沒再猶豫,沒逼迫自己繼續那種痛苦不已的日子,雖然在護膚品牌的經歷,給她的工作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視角,但她現在才真正如魚得水,現在的每一天,再累也是幸福的。
所以你看,在工作中,讓自己感覺“舒服”才是第一位的,硬要去拗自己不擅長的部分,可能并不會成長,反而會挫傷自己的積極性,打擊自己的自信,最終在困難模式中迷失自己。
-02-
喜歡文科的我,在高中鬼使神差選擇了理科,過了異常煎熬的高二高三。大學更是因為學了土木工程痛苦不堪。
三大力學,線性代數,施工造價,每一科都能虐我千百遍。只有在選修的公文寫作之類的科目上,能享受一些快樂的學習時光。
畢業后,我毅然和專業告別,放棄家人為我鋪的路,自己在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摸爬滾打。
有人為我覺得可惜,那么辛苦學下來的專業竟然放棄了,之前的全都成了沉沒成本。而我那個專業出來的同學,薪水都是我的數倍。
我并不羨慕,因為大學四年中,我用光了所有的意志力,在一個舉步維艱的專業里緩緩前進,以至于,回憶起本該青春燦爛的日子,都是苦澀、黯淡的。
而我,不愿再浪費時間,更不愿年齡再大一點的時候,后悔當初為何不勇敢選擇讓自己快樂的事,讓自己每天都有所期待,就像現在我這樣。
起碼我不用再跟專業死磕,不用懊惱為何別人都能學好,就我不行,不用帶著這樣怨恨而自責的情緒,過每一天。
所以我從不后悔放棄自己的專業,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領域,這個狀態讓我松弛和自信,我比從前快樂得多。
-03-
前段時間,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提升計劃,每天都很痛苦。
比如,每天背100個單詞;每周跑30公里;每周更新3-4篇文章;每個月讀10本書……
一開始,我樂此不疲的做著這些事情,認為我這么做了,會在痛苦中完成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是,沒幾天,我就發現,一旦因為一些意外耽誤了我的進程,我整個人就無比焦慮。
為了完成這些計劃,我放棄了和孩子的親子閱讀、放棄了和家人的相處、放棄了我彈琴的興趣、放棄了很多很多原本對我很重要的東西。
我變得更好了嗎?并沒有。
我把原本用于規劃工作的時間都拿來背單詞,導致工作毫無秩序,錯漏百出。
跑步量遠超我的身體負荷,導致我常常失眠,第二天萎靡不振。
每天的思慮都在怎么完成更新,寫了很多不知所謂的爛文。
而每個月讀的那些書,囫圇吞棗,看完了跟沒看一樣。
那段時間,連看我更新的朋友,都說我行文戾氣太多,看起來怨氣沖天。他們對我說,“寫點開心的東西吧!感覺你最近特別苦大仇深。”
我開始反思,把自己逼到高度緊張、毫不快樂的地步,是否就是人生該有的節奏?
我嘗試慢下來。
單詞變為每天20個,很輕松,上班路上就背完了。
跑步恢復到一周1-2次,跑到自己覺得舒服為止。
寫作,不再為了拼湊數量而寫,要到我滿意的程度再發。
讀書,每個月1-2本,慢慢讀慢慢消化就好。
剩下的時間,陪孩子,陪家人,練琴,甚至還能看看電影,看看娛樂八卦。
我很舒服。
而這段時間發生了什么?
家庭的氛圍更和諧,讀過的書印在了腦中,學會了新的曲子,就連寫作,也頻出爆文。
讓自己舒服的結果,不但沒有退步,反而像開了掛一樣前進。
重要的是,我喜歡現在這樣的自己,這樣的節奏,這樣的生活狀態。
-04-
我們常常聽到各種雞湯,告訴我們“舒服是留給死人的”、“努力會很辛苦,但不努力會很舒服。”
不不不,我們誤解了舒服的定義,和舒服的真相。
那個不努力的你,真的會舒服嗎?當你以葛優癱的姿勢,沉迷于垃圾食品、泡沫劇、網絡游戲的時候,你只獲得了身體上的舒服,過后,你會自責、會愧疚、會自卑,你的內心并沒有獲得真正的平靜,你并不舒服。
這也并不是我們討論的舒服。
那么激進到把自己逼上絕路的你呢?內心一萬次強迫自己完成不可能的挑戰,才能獲得瞬間的滿足感。
但如果這件事情需要大量意志力才能做到,那它也不能帶給你真正的成長,因為每一次面對它的時候,你想的不是更好的改善,而僅僅是——做到。
真正的舒服,是接受自己的不能,更接受不能的自己。是不擰巴,不糾結,此路不通另有他路的瀟灑。
舒服既不是自我放棄,也不是無止境的逼迫,舒服是在前進和激進中找到一個合適的點,讓自己可以輕松上陣,厚積薄發。
不舒服并不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好,我們無需享受英雄自戕式的悲壯,因為我們還可以有其他選擇。
而只有找到那個讓自己舒服的點,我們才能走得從容,也更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