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瀾帶著小女兒去公園玩,休息的時候旁邊坐了兩個女中學生,十幾歲的樣子,青春洋溢。兩個人在聊天,朋友雖是無意,但在哄女兒吃東西的時候還是聽到了一些。
兩個女孩兒坐在那里喋喋不休,連說帶比劃,表情很夸張,朋友斷斷續續聽了些,有些愕然,因為倆姑娘竟是在比窮。
其中一個說我家更苦一些,另一個立刻反駁我家更辛酸。一個說小時候都沒吃過零食,另一個就會說小時候幾乎吃不飽飯;一個說五一十一的假期都要回家干農活,另一個就會說豈止農活,就是家里的雜工;一個說我家到現在陰天下雨都在漏水,另一個就恨不得說自己家沒有屋頂;一個說父親生病都沒錢治,另一個都能帶著哭腔說奶奶過世的時候葬禮特別寒酸。
阿瀾有些不忍,當時回頭看了她們幾眼,意外的雖然哭腔出來了,但兩個人都沒有悲傷的表情,相反還星星眼的像追憶輝煌歲月一樣。
后來聊天的風向就開始轉向自我打擊式的自我安慰,所謂自我打擊式的自我安慰就是:我窮,我不漂亮,我不聰明,所以我現在過不好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家境是所致,是需要同情的。
阿瀾有些生氣,帶著女兒離開了依舊聊得很開心的兩個人。走出很遠之后,女兒才說:“媽媽,我也想看長著天線的電視!”
阿瀾哭笑不得,說咱家的電視更好,女兒不信,以為她是舍不得買,撇著嘴說:“可是那兩個姐姐都在夸有天線的電視啊!”
阿瀾最后買了個帶天線的電視玩具才作罷。
她后來當笑話給我講:“我女兒覺得她們是在攀比。回去之后跟個小大人一樣學給她爸爸聽,一本正經的說‘攀比不是好孩子’,都不知道她從哪里學來的‘攀比’這個詞!”
我聽完也笑,心里卻有種羞赧的感覺。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這樣,當周圍的人都比我優秀的時候,就急急忙忙地逢人便說:“我窮啊,我沒有你們那么好命,你們打小就學唱歌學跳舞學畫畫學樂器,我從小就是玩泥巴;你們三天兩頭的去國外玩,外語水平肯定比我牛啊;你們有錢買漂亮衣服,能把自己打扮的很氣質,我就不行,怎么都土鱉;你們成績不好了就上輔導班請家教,我就得一直差著……所以我才不夠優秀。”
或者說:“哎呀你們是天才啦,我智商中游,很一般的!”
要么就是:“你長得好看啊,像我這樣丑的,沒男朋友很正常。”
還有:“人家家世好啊,我就不行,就算努力是一樣的,人家將來也是大老板,而我是打工仔。”
說的時候覺得自己自黑的很漂亮,特別大氣,特別無所謂,特別能看透世事繁華,一笑而過。
心底里卻松了口氣。
后來我才后知后覺,這么“炫”完之后,松的那口氣,是為了別人不再會對你有很大期許,壓力變小了。
然后人家本就家世好,本就智商高,本就漂亮的,活成了眾人歆羨的高富帥白富美,而我怡然自得擠著公交來往在平價超市和菜市場之前,慶幸自己活成了大眾的模樣。
我上文提到的阿瀾,是我中學時期的同學,有一段時間學校調休,來不及回家的我倆相約一起吃飯,穿梭在油膩膩的小吃街,糾結著吃四塊錢的涼皮還是兩塊錢的餅。每次她拿出紙巾擦桌椅的時候,我都一屁股坐到對面,嘲笑她太矯情,她會不好意思的笑笑,不說話。
中學時候的我們都不那么講究的,可能現在的孩子們好一些,可是那時候我們真的過得很糙。而她每天都太干凈了,有著各種“小毛病”,讓人不舒服,所以那時候她朋友很少。
我覺得我不計較她那些臭毛病,能頂著其他人不解的眼光和她做朋友,真是個善良的好人。雖然不會說出來,但我心里當時就有這么一點點自豪感。
后來時間長了才知道她是個富三代,家里保姆的月工資都比我家每月的總收入高。我開玩笑說要去她家當保姆,心里卻覺得不舒服。
因為她漂亮,有修養,成績好,會做飯,會彈鋼琴。她不擺架子,不炫富,完全沒有傳說中的“富二代”、“富三代”的任何惡習。我沒辦法理直氣壯地討厭她,所以不舒服。
后來我和另一個朋友說起來,我們兩個繞著操場轉了一圈又一圈,談話的內容就跟公園的那兩個女孩兒一樣,向對方詳細闡述自己家境很不好,所以才不能夠優秀,人家為什么優秀,因為人家有條件!最后達成共識:我們活得這么失敗不是自己的錯,都怨出身!然后心里很虛,卻很開心的回去了。
阿瀾后來超一本線近一百分進了國內某著名高校,上大學后她性格也開朗了很多,變成了“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很神經質卻很討人喜歡的樣子,而我灰不溜秋的隨便進了一所學校,灰不溜秋的度過了本該燦爛的大學生活。
時不時拿著她的動態給新朋友看:你看人家,富三代,真·白富美,過得就是跟咱這種窮人不一樣。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真的很想回去抽當時的自己一巴掌。
直到她申請上國外某名校的研究生,在朋友圈曬了一張準備期間的時間表,我才突然意識到“窮”和“不優秀”并不對等,“懶”和“不優秀”才是對等的。
她從沒有炫過富,而我竟然在一直炫窮。
阿瀾現在叫我三妹,不是我排行老三,而是大學最后一年開始我就太努力,她一直驚嘆我像個“拼命三妹”一樣,后來說的久了,“三妹”就成我的外號。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這“拼命”的意志,來源于她。
而我想,很多人也需要這種意志。
我身邊到現在也有太多的朋友,一邊葛優式癱軟在各個角落不起來,一邊喊著:“我沒條件,我要有條件我早就是名人了。”
“我努力過啊,可是沒用!又不是全世界人生下來就是思聰!”
你當真了解思聰嗎?你在羨慕他換女朋友比你換襪子還快,嫉妒他錢多的可以拿去燒的時候,有認認真真看過他的人生經歷嗎?
他真的是個一無是處的富二代嗎?
我曾經覺得“努力就有收獲”這句話就是一碗劇毒無比的雞湯,看到了直接唾棄嘲諷就夠了。現在我覺得那些反雞湯的文才真的有問題,作者肯定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努力”,才會全文喪氣。
高中的一次體育課,因為嬉笑打鬧被老師懲罰,繞著操場跑十圈,一圈400米。我不喜歡運動,平常跑步能撐到四圈就不錯了,那天咬牙撐到第六圈,覺得自己要死了,身邊幾個同被懲罰的已經停了下來去和老師道歉,我不愿意道歉,覺得死在操場上好了,讓他擔責任,╭(╯^╰)╮!
叛逆期任性的想法挺可怕的,但竟然撐著我繼續跑下去,跑到第七圈的時候已經頭昏眼花要翻白眼了,心想跑死算了!豈料此后步伐越來越輕,呼吸也越來越順暢,慢慢地不那么辛苦了,不知不覺跑完十圈,竟覺得再跑幾圈精力也是可以的。
這真不是我胡說,也不是我的幻覺,長大后看村上春樹的自述,喜歡跑馬拉松的村上也說過類似的話,最初只是為了鍛煉身體,后來慢慢喜歡上了長跑,并在這期間發現,每當你覺得是極限的時候,再咬牙堅持一下,過了最難過的一陣,就會豁然開朗,不那么累了。
我不是要許久沒鍛煉的你現在下樓去跑個極限,長久沒活動過突然劇烈運動真的會死人的。但這段經歷卻是真的,長期鍛煉,身體素質可以的朋友可以試試,你平常的那個所謂極限,稍稍突破一下,是不是會豁然開朗。
真正的努力就像跑步一樣,平常會到第四圈,今天你跑到了第六圈,你覺得“天吶,我真努力!”然后被自己感動了,可是結果卻并不如愿。
于是你下次努力到了第七圈,覺得自己再努力下去就死了,“太特么感動了,我真是世界上最努力的!”但是結果還是不盡人意。
所以不是自己不努力,是自己起點低,能力不夠,牛人太多……
但是當你努力過第七圈,也就是你所謂那個極限,你就會發現真的有成績了,原來是這樣,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努力。
當然了,如果你方法用錯了,本該用腳跑步的,你非用手,那半途腦溢血了也很正常。
但如果你非要較真,說你看你這么努力了也沒有活得像思聰那樣好啊!還是有錢好!窮人再努力也沒用。那我說不動你,你非要向思聰看齊,一點兒也不想向馬云學習的話,那我說再多對你也是廢話。
總之,也許現在的我和阿瀾還有一定的差距,和那些人人共知的富豪的差距更大,但是能和優秀的人成為真正的朋友,并在不知不覺間被很多人稱為“神”,我覺得我個人進步還是很大的。
但我還是以前那個我,我家沒有一夜暴富,我也沒有一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智商激增,更沒有得到什么武功絕學,秘籍寶典。
只是只把“我”當“我”而已,不是窮人家的我,不是不夠聰明的我,只是“我”而已。少點兒幻想,少點兒抱怨,少點兒負擔,少點兒標簽,腳踏實地的為了“我”而努力,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