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短短數十年,崎嶇坎坷,難逢知己。話說出去,得不到共鳴,便不想再談。既然說了也無人應和,那又何必說出口。不如和自己對話,與自己交心。
內向型的人更傾向于從內心世界尋找自己的答案,于是他們愛讀書,愛思考。或許在社交媒體極其發達的當今社會,社交可以帶來表面的風光,帶來寬廣的人脈,但是帶不來內心的寧靜。不停地與人交流,參加各種社團,很可能是內心空虛,無處安放那顆躁動的心。于是,在多樣的活動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尋找他人的認同。正如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的那樣:
他們內在空虛、感覺意識呆滯、思想貧乏,這些就驅使他們投入到社交人群中。組成那些社交圈子的人也正是他們這一類的人,“因為相同羽毛的鳥聚在一塊”(荷馬語)。他們聚在一塊追逐消遣、娛樂。他們以放縱感官的歡娛、極盡聲色的享受開始,以荒唐、無度而告終。
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我,不懼孤獨,我喜歡一個人的寧靜。任自己的思緒像一匹野馬,在廣闊的草原上肆意狂奔。我不愿被束縛,想追求關于人為何而活的答案,功名利祿、萬千家產,都是過眼云煙,友遍天下、門庭若市,也是一時喧囂,只有內心的寧靜,才是終極目標。不為種種外在因素所累,傾聽自己內心的訴求。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