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幾個好友相約,拖家?guī)Э诘膩砹艘粓稣f走就走的短期旅行,結(jié)束后當(dāng)天晚上,大家都在群里曬各種家庭合影交流活動心得。
突然,私聊框閃出一段話:“我們一家都沒有一張合影,我都覺得我的家庭怪怪的。我媽執(zhí)意要帶過去的手工餅大家都嫌油膩不愿意吃,我爸離家出走不肯回家,這次要不是我表弟來,他才不會去參加這樣的家庭活動呢。”
抱怨向來無條理,不過是情感的宣泄,聽眾本不該有觀點。
換而言之,在別人的家庭關(guān)系里,旁人是沒有資格指點評論的,如果真要說,只能寬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你看到的是表象,感受到的才是生活。”
類似的苦惱不是第一次聽,確切的說,自己身臨其境都無數(shù)次了。
我們都開始體會到,父母老了,他們的觀點不再絕對正確,他們的脾性不再永遠(yuǎn)客觀,甚至變成了老小孩,時常,不可理喻。
到底是我們不懂父母,還是父母不懂我們?
年幼的時候,男孩子喜歡學(xué)著爸爸那樣聊天干活,女孩子想要學(xué)著媽媽穿高跟鞋抹口紅,那會我們的父母會無奈的呵責(zé):搗亂,胡鬧。
如今,面對父母的不管不顧一意孤行,將自己的那套進(jìn)行到底,難免我們心里也無力冒出:搗亂,胡鬧。
身份不變,情境相似,只是說話的人反了個個。
父母理解我們年幼的舉動是對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而今我們卻很難理解如今年老的父母那份誓死捍衛(wèi)的頑固。
總覺得您怎么這么冥頑不化,給我出難題不是,我這暴脾氣就得治您這壞毛病。
一方抵觸的開始,會引起另一方的反感,父母自然覺得這小子這丫頭越來越不像話了,說句話都不聽了,那怎么行。
戰(zhàn)爭一促即發(fā)。
所以,并不存在不懂,只是彼此少了寬容。
我們老家有句話很能解釋這樣的現(xiàn)象:往下寵,順勢,往上寵,倒刺。
想想小時候,父母在呵責(zé)的同時還不忘說下次做好了有獎勵哦,而我們對待他們可真沒那么多耐心與花樣。
央視有一則關(guān)愛癡呆老人的公益廣告,最后一幕里,老人家在聚餐中將餃子揣兜里,兒子在親友面前覺得丟人,怒斥:爸,您干什么呢?老人家執(zhí)著的回:我兒子喜歡吃餃子,我給他帶幾個回去。兒子聽完臉上神色精彩,親友們也若有所思。
對一名癡呆老人難免有失去耐性的時候更何況一名健康的老人家。
相信有孩子的家長在不少科學(xué)育兒書籍里都能閱讀到,安全感建立對一個孩子的重要的,殊不知,在心理發(fā)展中,老年人的安全感建立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我們總很自然的顧及孩子的情緒,寬容他們的過分給予機會試錯,可是,幾乎不能容忍活了半個世紀(jì)之多的父母丁點不完美。
一來父母從小就是我們的榜樣指引,怎會出錯的心理作祟。二來習(xí)慣性的認(rèn)為風(fēng)里來雨里去大半輩子還不懂事這不扯淡。
不,扯淡的確實是我們。
父母老了,笨拙了,記憶退化了,肢體不再矯健了,朱自清《父親》中對蹣跚身影的描述,我確定近幾年才真實體會到。
不說他們怕老去,因為老去,勢必讓他們不再像之前一樣伶俐的為我們提供生活上乃至精神上一切的幫助。
面對家庭責(zé)任,他們也會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晰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份不安,會讓他們越來越強勢,越來越固執(zhí),他們只想證明:我還有用!
而這份不安,一旦遇上不夠委婉的子女,明眼回嗆自己的老子的,對抗只會愈演愈烈。
一方急于證明,一方明確勘誤。
說到底,只是方式方法錯了而已。
拿什么“拯救”您?我親愛的爹媽
用拯救,夸大其詞了,但情感上,分量確實有這么大。
人們總是很喜歡用代溝這個詞來總結(jié)兩代人的不和諧,簡單地說代溝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因思想觀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離。
想提醒的是,不同年齡層次不僅是你和父母間,你和孩子間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而我們往往能夠克服后者卻很難接受前者,為什么?
因為我們認(rèn)為對下一代有教育的義務(wù)對老一輩是贍養(yǎng)的義務(wù),這個贍養(yǎng),多數(shù)人執(zhí)行的是吃飽穿好,包括將長者寄居在老人院中。
北上廣,是中國一線的體現(xiàn)。幾天前走訪了一家老人院,位置在廣州,根據(jù)房型不同收費在6000-8000之間,不含其它伙食費。環(huán)境是那種很純粹的老廣樣式,也說不上多豪華,勝在干凈,該有的都有。
步入老人院,開始我覺得安靜,適合靜養(yǎng),挺好。走多幾個房間,不夸張的說,我嗅到了死亡的味道。
他們之間幾乎不交流,因為說了對方可能聽不清,而自己也未必說得清楚事情。再加上腿腳不方便,坐著發(fā)呆的比比皆是,也許是來不及反應(yīng)也許是習(xí)慣了孤單,從他們房間門口走過,多數(shù)老人家不會看過來,哪怕我探頭往里頭望去,似乎也與他們無關(guān),零星有幾位望過來的,能見到的是一張紋絲不動的面龐。
走出老人院的當(dāng)下我對同伴說:很心痛,感覺他們在等死。偏激嗎?也許。
你可能會講,老人家是自愿去養(yǎng)老院的,那請告訴我,人類作為群居動物,是什么讓一個老人舍棄一家歡笑投入孑然孤獨中?
我們給孩子讀繪本,教他們閱讀理解,為什么不能也給爹媽訂閱書籍報刊,相談甚歡?
我們教孩子使用電子產(chǎn)品規(guī)范他們合理利用,為什么不能也讓爹娘與高科技來一次碰撞?
我們?yōu)楹⒆娱_闊眼界滿世界飛,為什么不能攙著老人家散步家附近的公園?讓他們見識一下當(dāng)下遛彎時給娃背個防走丟書包就和遛狗一樣方便。
教育孩子,是讓他們有個正確的觀念和行為去看待和融入這個世界。
教育我們的父母,告訴他們今天的世界,是我們兩代人共同的努力,為站在溝兩岸的我們之間搭建一座溝通和交流的橋梁或平臺。
而不該放棄落伍的他們,落后的電器修修還能用,更何況是骨肉相連的爹媽,不忍放手。
在一著名播音員的文章里看到一段描述:老父親微信不懂用,女兒在電話里頭從和顏悅色到火苗四射,女婿適時接過電話,劈頭蓋臉一頓夸贊:爸,您這么聰明肯定會用,不急,您慢慢操作我一步一步給您講,要說,您女兒那聰明勁不就隨您了嘛,區(qū)區(qū)一個微信還能學(xué)不會嘛。還真是,三言兩語的,電話那頭的問題解決了。
兩代人之間的鴻溝是時代進(jìn)步的寫照,該慶幸趕上了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是面對所有的落后者,不論長幼。父母和我們代表的是昨天和今天,昨天和今天必然會有連接的沖撞,而這種沖撞只有靠兩代人共同努力來解決,這樣才能讓通往明天的路更加的開闊和平坦。
教育父母,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