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川普和希拉里決戰美國總統的戰爭刷的刷屏刷的厲害,每天打開微博就是各大公知站隊互相攻擊,打開微信就是公眾賬號的分享,來到辦公室吃個午飯同事也在聊,聊完了還說,啊,我自己都煩了每天講他們倆!
寫這篇文章是想要組織一下我目前為止對這場戰事的觀察,相信比我深刻的人和見解不同的人千千萬萬。希望不會被拍死(躲
最開始從黨內大選之時,川普就以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吸引了許多人。當時身邊的美國同事都在開玩笑說,真想不通什么樣會選這樣的人,都是在嘩眾取寵吧。后來川普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者時,他們開始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在自由開放的西海岸,承認和他們屬于同一個國家的人竟然選了一個如此粗鄙沒文化的人來競選美國總統實在是可笑,甚至可以說是羞恥。可是在我看來這并不算可笑,甚至還非常合理。當然我在這里指的合理不是合乎道理的意思,而是有其存在的依據的意思。
我一直認為教育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社會的改革和發展來自于這每一代的人努力,而每一代人能夠努力的程度和方向取決于他/她能接收到教育的機會和內容。而這一代一代的人都避免不了會出現分層,最普遍而常見的分層是普通大眾、精英和統治階層,普通大眾和精英的區別可以通過教育程度來區別。我一直認同一個能夠幫助和鼓勵流動的社會是一個比較好的社會,而這個流動的橋梁需要的完善的教育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作為支撐。當然,現實中這個流動不會這么簡單的實現了,早在40年前就有美國社會學家通過非常科學的社會調研和研究證明了在美國社會,家庭的因素對精英的誕生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但是因為在美國大部分的精英并不是川普粉,所以這里講一下剩下的普通大眾是為什么被川普吸引。
冷哲在某一個知乎回答里面提到了美國的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說這個法案對美國整個社會體系的影響非常深刻。我去wiki上翻看了一下,這個法案成立于1965年,全方面的對美國的公共教育體系做出了規定。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對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應該提供什么樣的經濟援助,剩下的便是教育資源如何分配,教育中心和服務體系如何設置,教育機構的培訓和研究如何開展等。
1965年,或者說美國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一個很值得深究的年代。細翻美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在六十年代美國經歷了一場沒有任何打斷的經濟繁榮發展時期,(那個時候房屋地產業和計算機開始慢慢超越了統治了五十年代汽車制造,化學,電子工業)。在1962年,FORTUNE 500 的前五名是通用汽車,埃克森,福特,通用電子和美孚,而這五個公司占美國制造業的百分之十二。同樣令人在意的是,這個時期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到了巔峰,勞動力開始大量的參與到制造業。整個社會生產力從農業向工業轉型,從1945年到1975年,花在工業上的每小時勞動力增長了百分之一百二十,與此同時能源消耗只增長了百分之二十三,同時花在農業的每小時生產力降低至百分之七。60年代的總統競選,肯尼迪的競選標語為 “ To get America (economy) move again.”,讓美國的經歷再次繁榮。這句話是不是和川普的競選口號非常類似?
而只用稍微看一下這些數據就能大概了解到那個時候的美國,需要大量普通工人和推銷員。一個家庭,只用有一個人能在這樣的大公司做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幾乎能夠保證整個家庭生活。所以很多人只用讀完中學就可以工作,而美國的公共學校也只會提供最基礎的教育,聽說讀寫,簡單的算數即可。
?
變化發生在九十年代,甚至可以說八十年代,因為八十年代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1978年中國開始推行改革和市場經濟,大量的勞動力被解放,此后經過了十多年的艱苦談判,中國接受了非常嚴苛的談判條件,正式加入了WTO。同時,中國青年勞動力開始走出國門進入到全球市場和其他國家競爭。出國三年,沒有見過所有世界上的民族,但是至少在美國見過的所有民族里,中國人是最勤奮的。世界工廠轉移到中國,美國工廠里的工人福利大幅度降低甚至失業。雖然美國依舊把研發和設計環節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可是受此獲益的只有小部分的精英階層。大部分已經適應工廠工作的普通大眾,和他們的本打算重復父輩生活的后代,陷入了一個無解的僵局。換句話說,因為美國的教育體系自從建立之后就沒有為任何社會變化做過改變,在這樣的教育和福利體系影響下生長大的美國人面臨著一個工作崗位越來越少,福利越來越低的勞動市場,同時他們花了整個幾年接受的教育仍然遠遠不夠幫助他們成年后可以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來適應社會。
對這次大選我覺得最搞笑的不是兩個競選人的對罵和網上的各種段子,而是川普和希拉里如此旗幟鮮明的對立和他們把美國最赤裸的問題展示給全世界,可是無論是美國的媒體,還是各自的競選團隊,或者是支持者卻對此視而不見。這個問題就是美國的社會內部階層已經固化和分裂成幾乎是兩個非常對立的團體。一個美國同事給我說,一般來說總統競選你會發現任何一方代表的都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利益團體,你可能發現兩方都有某一部分你覺得說的有道理的地方,可是這一次競選讓人覺得不同的就是,這兩個競選人的支持者都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反對彼此的觀點。
也就是說,無論任何一方當選,他們都無法也不想真的解決美國社會階層固化分裂的局面。美國極左,極右互相嘲笑彼此,可是問題不在于有一群人和你不一樣,問題在于為什么他們和你不一樣。當今的經濟體系已經讓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如果底層社會或者窮人被排擠在主流社會之外太久,出現川普這么一個“政治不正確”的人,選他也沒有什么不正確的了。
該如何定義這樣一個社會或者世界?有一本現在或許還不太有名的書《大驅離》,作者是研究全球化的社會學者 Saskia Sassen。她用的是Expulsions--驅離這個詞來形容當前的世界。當我們再說貧窮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貧窮,貧窮的人會面臨疾病,天災人禍,社會福利體系缺陷的挑戰,慢慢就會無家可歸,食不果腹,最終被整個世界遺忘的角落,他們存在,但是人們視而不見。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在金融、資本和科技的發展之下,會原來越多。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自動化帶來的變化已經不可扭轉,人力資源成本已經成了許多行業最大的開支,資本永遠是貪婪的,永遠是追求更高的利潤的,它一定會流向最有助于減少人力成本的地方去發展,自動化或許能比資本全球化更擊垮一個分裂的,沒有為其公民做好應對準備的國家。
如何才能結局這個難題?川普和希拉里給出了各自的回答。王垠寫過一篇文章講IT和社會的關系,他說這些發明了技術的公司,在大家激動的感嘆它帶來了多么先進的技術的時候,有想過因為它們而失去工作,而又因為公司不交稅,不回報社會而變賣房產,顛沛流離的人么。我想,資本主義在美國生根之深,它肯定會鼓勵科技發展的越先進越好,但是問題在于,科技包含著高度的智能,自動。當資本急劇擴張,推動IT產業開發取代勞動力的產業,一直到真的取代的那一天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么?
總體而言,我還不想過于悲觀。道路很曲折,而未來究竟是越來越光明還是越來越灰暗,取決于我們如何界定這什么是“好”和“壞”。有人用禮崩樂壞來形容當前的世界局勢,實際上,整個世界的發展史就是充斥著不穩定、革命、戰爭,人類文明正是這樣通過這樣的崩壞和重建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正所謂,日光之下,并無新事。我覺得說的很對。
后續:其實實在不想寫美國大選的,覺得各種撕來罵去已經夠了,再說我根本就沒有資格去投票,可是這個話題背后蘊含著更深刻的世界變革,讓我忍不住想要寫點什么。這篇文章只是作為一個隨想,記錄下最近這段時間的思考,另外寫完這篇文章我感覺比原來更右了一點,主要是真的很反感小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