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是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主人公,他是生活在中國20世紀50-70年代期間典型的普通民間小人物,不過余華卻通過他寫出了人的兩重性。
許三觀的形象極具詼諧性或喜劇性。例如第一次賣血的過程中,許三觀跟著阿方和根龍學會了一種賣血的民間方法。此后每次賣血時,許三觀都踐行此法:他們先拼命灌水,并認為水會進入血液,血液則變多。抽完血,他們一定要吃一盤炒豬肝和二兩溫黃酒。這令人發笑的民間方法和許三觀對此的認真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賣血本身是沉重的,它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艱苦的生活,同時賣血也意味著一種“生命的流失”。然而,小說卻通過人物的種種喜劇性降低了賣血的沉重感,笑與淚似乎相反相成。小說里,許三觀的賣血過程大部分是因為家里貧困或緊急情況下發生的一一如大饑荒、一樂生病,可賣血的前后許三觀喝水或到勝利飯店里吃炒豬肝的場面,則揭示主人公的滑稽形象,小說總是通過許三觀面對艱難不經意的詼諧性語言、行為,傳達其悲劇意蘊,同時揭示了生存的苦難,表達了對荒誕的宿命的反抗。余華的小說頗具后現代意味,但有時正是這樣的荒誕準確把捉了現實。
許三觀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人物,他有七情六欲,自私怯懦,現實市儈,觀念落后且常受人嘲笑,他沒有志存高遠,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然而,普通民間小人物亦有其高尚、善良一面。如在大饑荒時期,家里極為貧困,許三觀通過賣血保全了家人的生活需求;為了二樂的生產隊隊長請客而賣血;一樂生病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賣血。實際上,賣血本身就具有犧牲的意義,許三觀不惜以生命成全家人,提前其作為父親的愛與犧牲。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卻又觸及人性至高的善。
作者通過這樣兩組看似對立的概念:喜劇與悲?。黄胀ㄅc高尚,使得許三觀具有豐富飽滿的形象,他的性格與一生或許窄如手掌,或許又寬若大地。人不是神,也不是獸,我們不正是徘徊在笑與淚、善與惡之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