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天起,我就下定決心要給他快樂,希望他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有人說,自己這輩子得不到的東西,都會希望下輩子能夠得到,可能吧。涉世越深,活的歲數越大,就越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快樂是一個無價之寶,或者說是一個瀕危物種。每每我打開自己腦袋里記憶的畫冊,能讓我笑容掛在嘴角的,真沒有幾張。
你說你要讓某個人快樂起來,說說倒也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卻很難。真正的快樂是自然的產物而不是人工營造出來,快樂也是短暫而脆弱的,和曇花有得一拼。
記不清什么時候我開始放棄了人為的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未來畫餅充饑了,我感覺一直以來我所做的努力,大多不是創造出快樂,而是在填補不快樂的窟窿。因為我為孩子創造出來的那點快樂,就像一杯水,倒在了大環境這個無邊無際的沙漠當中,瞬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根本就浸潤不了埋在沙子里的種子,更不要提生根發芽了。我沒有足夠的水源去給孩子創造綠洲,甚至連買一頭駱駝的錢都沒有,只能給他講講綠洲的樣子,期待將來他有了能力,自己買了駱駝,去尋找自己的快樂綠洲,甚至更奢望一點,他能自己種出一片綠洲,將來我老了,也能從中得到一點綠茵。
早晚有一天你會發現,喝了心靈雞湯不一定會變得聰明,照搬教科書里的案例就如同買了不合腳的鞋子,最后要么扔了腳,要么扔了鞋子。
更有的時候,我發覺自己越來越糊涂了,我越來越不知道,對孩子而言,到底什么是快樂,什么是不快樂。你想讓他現在快樂而自由自在,將來就可能不快樂,想讓他將來快樂,現在就可能不快樂,你想通過減負讓他快樂,外界環境卻不斷的加負,你想讓他不輸在起跑線上,可還沒開始跑,就已經被條條框框絆倒,你想讓他營養均衡,有個好身體,他卻偏偏喜歡垃圾食品……于是,你的計劃一次次被打亂,方案一個一個被推翻。對于快樂的想象很美好,不快樂的現實卻很糟糕。
每次跟孩子談心,大道理說了無數,案例你都能倒背如流,又可謂語重心長,催人淚下,可是為何到了最后還是翻臉,動了手,用了刑?
為什么我們花了大價錢,下了大力氣,卻依舊沒有讓孩子得到快樂?孩子的快樂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就像我們知道地底下肯定有寶藏,但不可能像種地一樣把地球都翻一遍。
你想給孩子快樂,可以,因為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終極愿望,但是這個快樂必須具象化,具象化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說一種技能,一種生存哲學,一種待人處事的方法,等等。
我們不妨反過來想,如果我們現在安排的一些事物不能確保在孩子將來能給他帶來快樂,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安排一些事物將來對孩子而言,能夠減少或避免不快樂。道理很簡單,不快樂少了,快樂也就多了。
那么問題又來了,什么能減少和避免不快樂?答案有很多種,但在我看來,關鍵的一個就包括習慣,良好的習慣。
然而即使你知道了關鍵所在,知道了藏寶的位置,但要得到這份財寶,也就是說養成良好習慣這件事,并非信手拈來,而是嘔心瀝血得付出才能得到。
良好習慣的成長壯大,有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培育,一個是約束,培育好的,約束壞的,缺一不可。習慣一開始就像一個種子,不分好壞,出現好壞之分,是在生長的過程當中,給他成長必須的足夠的養分,良好的環境,及時的修剪,才能長得直長得壯,相反,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或任其枝椏橫斜歪長,終不能成材。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你要用嘴去說教,告訴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等等。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一天到晚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的,關于養成好習慣的如何吃飯,如何洗臉刷牙,如何穿衣,如何學習,如何待人接物,等等,實際上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那就是要告訴孩子,凡事做之前要思考:做什么,怎么做。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很實用,決定著人一舉一動的過程和結果,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用了恰當的方法,那么結果肯定不會太差,由此,很自然的,不快樂的幾率就非常小。
以前這也管那也管,這個該做,那個不該做,東一頭西一頭,嘮嘮叨叨的說個沒完,說實話,孩子還真把握不住你到底要教給他什么,好一點的時候,你說什么他就聽什么,任你擺布,但是這就有可能放棄了孩子自己主動的去培養良好習慣;差一點的時候,你說什么他什么都不聽,死活不改,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也不管你打折了幾根雞毛撣,氣得的暈坐在沙發上。
現在的我對孩子的教育,對他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壞習慣的約束和改正,完完全全都圍繞著這句話展開,實踐證明效果還是不錯的。舉個例子來說,孩子放學回家要開始寫作業了,按照以前的做法,在他寫作業的過程中,我會不斷的提醒和說教,打開臺燈,坐姿端正,字跡整潔,寫完一種作業就收拾好放在書包里,寫完作業后,整理書包,整理桌面等等。現在呢,在孩子開始寫作業之前,我讓他坐在書桌前,花個一兩分鐘的時間,想一想要寫作業了,都有哪些作業,這些作業的要求有哪些,需要哪些工具,寫作業的時候坐姿應該怎樣,字跡應該怎樣……想完了之后讓他說給我聽,他沒考慮到的,我再補充上去,然后才開始寫作業。一段時間以后,明顯的感覺到孩子的作業比以前更加工整了,桌面和書包更加整潔了,也很少有漏掉作業的情況。
就這樣推而廣之,學習,生活,接人待物,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我都會提醒他這句話。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潛意識,就會不自覺的在做事之前,進行規劃設計,找準核心,找對方法,同時自我約束,從而為良好習慣的養成打下好基礎。
現在我們回頭分析一下,“做什么,怎么做”這句話的蘊含,其實這句話的蘊含是十分深遠的,甚至可以用來概括整個人生。人的一生,每一天,每時刻,都在面臨著這個問題——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只不過養成習慣以后,尤其是面對那些日常事情的時候,都會按習慣進行 ,做什么和怎么做已成為定式和慣例,只有在面臨重大事件和選擇的時候,才會真切的感受到。做什么和怎么做,包含著價值和方法這兩個人在社會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具體要做什么,做到哪個程度,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用什么方法去做才能取得最滿意的效果,等等。凡事三思而行,說的就是這個吧。
末尾,又想起那句老話,授以魚,不如授以漁。孩子們現在和將來的快樂多不是我們創造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創造或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