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云,三十而立。
兩千年前對于人類年紀的界定,時至今日,仍舊對現代人的社會生活有著指導意義。三十歲了應該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事業上也有明確的目標。
然而,現代人大多獨立得晚,成熟得晚。那些做錯事的人最常說的就是“不要責怪他,他還只是孩子”,即使那個人已經三十。許多人就是年過三十還是渾渾噩噩,每日被瑣事牽絆,不去思考。
在FM調頻里,聽到財經作家吳曉波談三十歲應該如何。作為一個成功的財經作家,他說到三十歲的時候,列舉了好幾個關于“三十歲焦慮綜合征”的例子,他和他的朋友都為三十歲還沒能大獲成功而焦慮。這些關注“人到三十”的男性,他們的著眼點多為事業上的成就。王小波也有本書《三十而立》。與成功人士的三十歲相同,我們蕓蕓眾生,想要成為一個不普通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出路也是找準方向施力。
如果衡量男性的成功與否,只需要以單一的財富為標準,那么會有人松一口氣,因為單一標準是容易達到的。可是對于女性,卻永遠不會只用單一標準。大眾眼里成功的女性還有一點——家庭美滿,有丈夫有孩子。有名的如林心如,她在和霍建華結婚生子前,即使身價過億,也不會被人列為成功參考對象。反而是趙薇,首先會說他嫁得好,而后提到身價如何,事業如何。她才是眾人眼中的楷模。
生為現代女性,我也和吳曉波和他的朋友們一樣渴望成功。但是因為單身,我離成功的標準還有一個太平洋的距離。因為單身,我在父母面前,在他們眼中永遠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即使我自己覺得在外我已經活出自己的樣子。我也許任性、自我為中心,但我也隨和善良,有自己的原則和生活方式。
三十歲后的我已經不再迷茫于眼前的茍且,我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高中時語文老師曾說,人可以平凡,但不要平庸!我一直以此為警醒自己的座右銘,也終于在過了三十理解了平凡與平庸的差別。別在應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為自己制定適合的目標,從小目標做起,一步步看清自己,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十歲早已不是孩子,是肩負起自己生命重量的年紀。行動起來才能到達自己期望的彼岸。
三十歲應該對各類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斷,分善惡,知廉恥。勤于思考,敏于學習。這其實不只是三十歲的話題,更是現代人一生的堅持。不思考,活著與死去沒有區別,更遑論三十歲,四十歲,乃至五六十歲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