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對于主講的人來說,目的在于講、宣傳、被吸收。但是宣講不同于演講,宣講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弄清宣講的對象 ,掌握宣講重點。
首次宣講,打破原有講話思維
一年前,面向公司銷售,開展了一場由我主講的條線業務知識。
在此之前,我對宣講的理解就只有一個:分析并解釋背景、現狀、解決的問題、系統功能、場景以及創新點。
所以還是像往常一樣,我將這些做成PPT,對著PPT,聲情并茂完完整整介紹我們的系統,當然,重點在功能介紹。
講解結束之后,老師對內容進行了補充,聽著內容和銷售的反應,我才知道自己題跑的有多嚴重。
宣講,要明確的八個方向:目的、對象、目標、資源、準備材料、現場布置、應急處理、反饋跟蹤
在我的那場宣講會上,面向的主要對象是公司銷售,他們想要掌握的重點應該是產品的優勢,與競品之間的關系,產品可以解決那些問題,受用于哪些對象,產品與產品之間的關系。產品的宣傳點和賣點。要知道,讓銷售掌握系統的功能點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作用不大的。
后來我也陸陸續續聽了很多場發言,不同場合、不同對象。再每10場發言中,總有2場在我眼里是偏離了目的和初心的。
我想著,一定要再每次宣講和演講之前,梳理出宣講對象,并進行深入的宣講內容思索。
旁聽宣講,拋棄心中的自以為是
之前有幸聽過很多場產品介紹。其實對于大多產品,我都是陌生的,所以再這種主題的介紹中我更容易以第一視角明確自己想要了解掌握的內容。
可能我天生思維轉的慢,在某些產品介紹中,我沒有明白前因后果的,或者是我沒有聽明白別人介紹的前因后果。我記得有一場聽完之后,我自己做了總結:如果我是主講人,我會再改進一些內容,但后來我發現那期的宣講人對宣講結果頗為滿意。
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都會被自己的經驗、內心的預期影響,將結果或者開端放大,可能貶低也可能抬高。也有些時候,因為我們對自己不打信任,所以當沒有出問題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就會給自己打個小高分。無論什么場景,對自身的發展倒也頗存在些限制。拋棄自己的自以為是,多聽多問多思考,再不斷的不足中成長。
再三實踐,實踐中不斷出真知
可能有時候我們想要傳達出的和我們實際表達的是兩回事。
參加工作已經一年多了,我偶爾覺得自己比以前拔高了不少。
前段時間內部交流,我給其他條線售前說產品,我介紹了我知道的所有,包括業務融合的體現,項目背景,由哪個部門發起,由哪個部門實施,其中的亮點與特色,其中的歷史淵源與平臺功能。
那天的交流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回去的時候我給其中幾個人留言,再線上我沒有得到回答。
后來他們告訴我他們更想知道的是產品的原由,使用對象與各個部門的關系,覺得我偏向功能介紹。
我想了很久,沒有得出出現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想不斷的聽別人說話,對比我和他們之前的差距,摸索出好與不好的差別之處。
真正的專家是把專業話術說成普通老百姓都懂的話,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