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組成,也就是本我、超我和自我,英文分別為id、ego、superego。
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種欲望組成,像性欲和攻擊欲,生本能和死本能等。它是一個人人格的基礎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
本我遵循的原則,是享樂原則。
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這個人就會不顧一切地尋求各種欲望的滿足,就像狂暴的野獸。
超我,相當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著道德。
超我遵循的原則,是道德原則。
道德,也就是人類集體認同的一個規范,這個集體可以是家庭、社會、國家、民族和文化共同體等不同層面。
如果一個人只有超我,那這個人所有行為的出發點,都不是為了自己。
可以說,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它們兩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沖突。這就需要一個協調者,而這個協調者就是自我。
作為協調者,自我奉行的,是現實原則,也就是環境允許一個人做什么,這個人就做什么。如果環境特別強調道德,那一個人的自我,就會將呈現出來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調節一下。相反,如果環境是鼓勵個性解放和自由的,那自我就會將呈現出來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調節一下。
2-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大超我、大權威,而每個人最先有具體的超我,來自一個具體的權威,就是自己的養育者。
本我,和自我期待有關系,而超我,則體現了權威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