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父母影響,我對一切紀念日,諸如生日、節日都不太在意,不喜歡群人圍坐以自己為中心的緊張感,說不喜歡有點勉強,準確來說是想象自己不喜歡。
記得小時候父母也是給我慶過生的,像大院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三口家吃頓飯,飯菜中心放個蛋糕,點蠟燭,吹蠟燭。慶生的情節爸媽都盡量給我打造好,可和其他小朋友生日還是不一樣。氣氛不一樣。
父母是那種很傳統意義上的長輩,對我的教育也是盡其傳統保守,很諷刺的是,爸媽倆人又都是西醫。而我的性格又是生來軟多過硬,忍受多過抵抗。人年齡小的時候,正是立規矩的時候。
傳統保守的家庭教育自然給我樹立一條條規矩。比如吃飯的時候請長輩先,長輩說話的時候不能插嘴。比如不能隨意翻動盤子里的菜,只能吃自己眼前的部分。再比如吃飯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一條條規矩從我那嚴厲的父親嘴里講出來,像鐵律鋼框一樣,框住還是小朋友的我,在別人家飯桌上寶貝小朋友永遠第一順位的時候。在很多年后,我上了大學,第一次離開父母,和同學衣食起居在一起時,我才突然發現,原來這些飯桌的規矩 講話的規矩 生活的規矩并不是對所有同齡人要求的,僅是我的父母對他們孩子的要求。啊,那些我戰戰兢兢守了十八年的紅規鐵律啊。
所以,在一個布滿規矩的飯桌前,縱使甜美的蛋糕擺在其中,氣氛也不會多甜美。父母都不是那種會表達感情的性格,尤其是父親,所以“生日快樂,我的女兒”這種溫馨的話從來不會出現在我吹蠟燭的那溫馨時刻。是啊,媽媽炒了比往常明顯豐富多的菜,生日蛋糕也是被菜簇擁,也有蠟燭,可少了語言的表達、少了情緒的渲染,這也只是一頓普通的晚餐,多了塊可能鄰居過生日送來的生日蛋糕。
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很多未曾見過的事情,我們都是沒有概念的,并不知道 某些事情該是什么樣子的。和飯桌規矩一樣,我也曾一度認為所有的慶生都是我家展現的樣子。不得不說,獨子家庭特殊結構導致的缺失的那部分教育,經常是由電視劇和后來的網絡補足的。
看了電視,參加了別的小朋友生日宴,我又知道了我過生日的樣子不是大家都有的樣子。想要嚴肅的父母改變幾十年來的語言表達習慣根本不可能,這樣也就導致 我期望的生日場景不可能在我家飯桌上上演。不開心不高興的情緒由心底發出,不會掩飾的完全表現在我幼稚的臉上,撅嘴不搭理人,這是我慣用的抗議方式。
不擅長表達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也不會多會說話。我不說話 憋氣 看似沒理由的生氣,讓我媽媽覺得她才生氣委屈,因為她為我做了菜買了蛋糕。爸爸更生氣,因為我不守規矩不聽話了。
結果可想而知。那天飯桌上我忍著自己的情緒,堅持完了午餐,吃了點其他的菜,我刻意倔著不去吃生日蛋糕。滿心委屈的回去自己房間,躲在角落里哭,心里吶喊著這不是我想要的慶生,還不敢哭大聲,怕激怒父親。而父母后來一致認為我的不開心是因為沒有吃到蛋糕。記得很清楚,那天的蛋糕我一口沒吃,差不多是一年吃一回的機會啊。
打那次生日起,我對生日開始有了抵觸 不好的印象,不會提,更不會主動籌備給自己慶生。父母依舊老樣子,蛋糕會買,只是,我表現出來的不在意讓他們減少了要取悅女兒的任務,生日程序愈來愈簡單,這幾年,我不喜歡吃蛋糕,所以最后一點象征也沒了。
伴隨生日蛋糕消失的,還有我對父母在這件事上從小積攢的不滿情緒。幾十年的不善語言的感情表達方式,很難在一夕之間改過。我不能要求傳統的父母對我句句“親愛的女兒”“好想你”“好愛你”,我只能要求自己換個角度去看待他們給我的愛,換個方式去汲取他們灌注在我身上的愛。
生日快樂,Franne
Farrane
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