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會傷人

學校會傷人

學校會傷人?第一次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疑心作者是在嘩眾取寵。

學校怎么可能傷人?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地方,是萬千家長和學生信賴的社會機構。

然而,讀完這本書之后,結合個人成長和輔導員工作的經歷,我意識到,學校確實會傷人。

這種傷害具有普遍性,并不是民族、階層、性別等易識別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基礎問題所導致的系統性的不公平和結構性的暴力傷害。

這種傷害隱藏很深,以至于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仍然被那些久已忘卻的傷害所影響和制約。


1. 為什么學校要傷人

首先,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社會行為,其設計背后的中心功能之一是為社會的發展儲備人力資源。

因此,在社會整體教育框架下,學校不可避免地要卷入社會資源分配體系中,對人們進行區別和分流。

遺憾的是,我們對學校將我們塑造成功能良好、適應現代社會等級架構的這一功能難以察覺,并且深深地投入其中,尤其是處于這一體系中的教師、學生和家長。

我們執著地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只要遵守規則(遵守校紀班規和聽從老師的話),就能取得成功。

其次,學校落后于社會發展。傳統教育的觀念和運作體系不斷自證合理性,頑固地拒絕改變。

仔細地觀察我們身邊的學校,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再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近一百年來,科技進步翻天覆地,然而,絕大多數學校的教與學仍然延續著舊有的模式。

我在想,學校教育是否屬于上層建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學校教育先天就是從適應到逐步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等待著被打破和重建的。


2. 學校傷害了誰

討論學校的傷害,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學生。

是的,作為學校教育的受眾,學生首當其沖。

本書的作者通過大量的采訪,總結出學校對學生的傷害的共同點,主要有下面五點。

第一,傷害產生的環境——不能容忍認知、情感或身份認同上的差異。

第二,因為自身差異產生不被承認和羞辱的感覺。

第三,感覺到壓力,即使不成功或不太成功,也一定要適應或順從環境的要求。

第四,對作為學習者的自己產生了疏離感。

第五,降低了學習的樂趣。

在讀到第三點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初中三年,我遇到的是一位要求非常嚴格的班主任。每次班會上,她都會總結過去一周全班同學的表現,有過錯或疏漏的要點名批評,而且要站起來進行自我反省。

在她的權威之下,不少班干部不自覺地成為了嚴格班規的捍衛者和執行者。我所在小組的小組長就是其中一個,檢查同學的作業完成情況一絲不茍,漏了一個空格沒有填都要打回補做,并且記為遲交作業。

有一回,我的英語作業漏了兩個空沒有填,理所當然被登記上報。于是,班會上我被點名批評,而且因為班長的身份,老師說的話也更重。時隔多年,我都能感受到當著全班面站起來接受批評的那種委屈和羞辱感。

我暗自發誓,決不再遺漏一個空。我變得更加小心謹慎。

然而,這樣的目標實現起來并不容易,要耗費很大的心力,而且會扭曲一個人的行為。

有一回,我在交作業前發現自己又不慎漏了一個空,結果你猜怎么著?我竟然躲到廁所里補填,因為其他同學一旦發現會向小組長報告,那么我受到的批評就不僅僅是遲交作業了,還會被扣上不誠實的帽子。

在廁所補作業的狼狽進一步強化了我對自己的無理要求,即使后來環境逐漸變寬松了,我也沒有學會放過自己。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和自己達成和解,直到讀研究生的時候才真正意識到,班主任錯了,小組長也錯了,一個學生根本不需要為一點小錯漏承受這樣的批評。

我進一步認識到,我對自己的苛求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此。過去的我浪費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在避免錯誤上,現在的我要學會對自己寬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也會犯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行動上。

同樣的,即使是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社會精英,在回溯學校教育的傷害時仍能感覺到疼痛和撕裂,這些創傷深植于心靈之中,有的甚至將持續終身,更何況平凡的你我?

家長和教師常常不自覺地傷害學生,因為他們曾經也是教育體系的受眾。尤其是教師,作為教育體系的受益者,他們往往更容易接受學校灌輸的價值觀和思想范式,并且把這一隱性的課程傳遞給自己的學生。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認真回想和審視自己擔任輔導員工作時的許多不愉快的體驗,我發現,自己在教育體系中的隱性課程內容學習上表現得很出色,并且常常不假思索地將這些內容傳遞給我的學生,就如書中分享的案例一樣。

更重要的是,讀了這本書,我才找到了描述這些體驗的詞匯。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擔任輔導員的整整四年中,我反復向學生強調:我和大家分享的都是我現階段認為正確的,我一直在學習和成長,不斷重構我的知識和觀念。

回顧你的早期學習經歷和關于學校的記憶,是否也曾有不舒服不愉快的體驗?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否也曾像小白一樣不自覺地向學生傳遞隱性課程?

歡迎留言參與討論。如果你需要傾訴,小白愿意用心聆聽。

認識到傷害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療傷和成長需要持續不斷的自覺努力。未完待續~


也許你還會喜歡(點擊藍字即可閱讀)

我的失敗與偉大


真實,真誠,不只是陪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