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迷信器材和參數,互相攀比。
糾結于各種器材,各種曝光參數設定。
認為只要知道了參數也可以照葫蘆畫瓢。或者配了好器材自然能拍出好照片。
其實器材黨有器材黨的樂趣,無可厚非
將器材視為“面子”是人之常情,但作為初學者要學會正確對待,有好裝備誰不喜歡用?但萬不可舍本逐末。用好你現在的手上有的設備,才是正路。
器材黨,認為好照片一定是好相機好鏡頭拍的。一上手的相機必須一步到位到全畫幅相機,買的幾個鏡頭必須從16mm一直能連到300mm,斷了其中任何一個焦段都可能錯失一系列大作。你以為當年那些已故的大師的大作是用什么樣的相機拍的?我認識幾個牛人早期的牛掰作品使用的是入門級單反,如500D+18-55狗頭套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片子就是讓人過目不忘(其中也有一定的后期能力作輔助)。當你拿著高端相機拍出像普通人拿卡片機拍的照片時,你好意思拿出手給人看嗎?
一般人最常用的焦段在100mm以下,作為新手,拿個18-55或18-70的變焦鏡頭再加個定焦50 1.8就夠了。
就像饑餓的時候進飯館點菜一樣,千萬別多點,等覺得還沒吃飽那再點。
我把器材黨列在第一條的目的是:
極力避免初學者入了一堆好器材、滿足了物欲,卻發現自己對攝影壓根沒抱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興趣(請注意,題主的問題針對的是“初學者”)。當你拍了一段時間照片,實實在在感受到器材限制了自己的創作之后,到那時再去添加新的設備。切忌是因眼紅別人的照片而腦充血自己也去入了。
如果你跟某個人的照片有較大差距,相信我,最主要的差距絕不會是器材。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設備,給你你也多半拍不出那副大作。要是器材真有那么重要,那么如下公式理應成立:優秀攝影師=億萬富翁(如今百萬、千萬不稀罕了)。這個公式成立不?不成立!苦逼的優秀攝影師大有人在。那優秀攝影師靠的是什么?是熱忱、是眼光、是經驗、是耐心等等等等,器材排不上號,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相機發展很快,那些相機生產商為了不成為下一個止步不前的柯達,所以每年都在推陳出新,作為新手,別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把手頭的家伙利用好才是正經的。攝影不是時尚。
2.迷信參數和技巧。
這是什么頭拍的?這光圈多少,曝光參數多少?新手一直糾結于這些參數,以為自己依葫蘆畫瓢也能拍出同樣的照片。我以前也這樣,但我沒有一次真正實踐過:遇到同類型的場面早忘了曾經看過的參數。這頂多只能讓你獲得一種拍攝思路:哦,原來還可以這樣設定參數來拍照片;原來即使用這么小的光圈虛化程度也如此令人贊嘆;原來這張照片曝光了30秒等等。
再說你當時的光線會和拍攝者一樣嗎?就算你也有器材,你有一樣的時間風景和人么?有一樣的天氣么,新手靠參數復制和學習作品,只是皮毛。
當你在大白天能把照片拍好后再去考慮這些問題。大光圈的虛化效果確實美,但任何一種形式的美看多了總會膩。真正打動人心的是畫面,照片的核心永遠是內容而非形式。
玩攝影不是解數學應用題。
攝影有很多“口訣”,比如決定性瞬間、比如三分構圖法、比如九宮格構圖、引導線構圖、強調各種對比等等,這些東西是有用,初學時是要琢磨琢磨,用起來別用得太死板,別像寫八股文一樣處處講究處處精確,要像張三豐教張無忌打太極圈一樣,學習口訣之后要忘記口訣,無招勝有招。上述那些技法只是一部分好作品特點的簡單高度概括,不適用于一切情境,按部就班應用了也不代表就能出好作品。只有大量練習后,你
才能了解體會背后原理。
無非都是達到 明確主題,突出焦點,引導視線,簡化構圖,這幾點。
我一直認為,攝影是在透過拍攝景色、拍攝他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懷、情境,是一件感性的藝術品。
一個普通人面對真正的大作,不會多想他是如何布光的、拍攝參數是怎么樣的、構圖是怎么樣的,首當其沖的是這個畫面的內容給你怎樣的沖擊或感動,其他的都是浮云。
多說一句,一般人拍照片要么是拍純粹的風景,要么是拍自己的親朋好友。
如果有勇氣把相機對準路邊有意思的人、在風景里加一些應景的人,那么這張照片的情懷會增加許多。
拍人時,尤其是特寫,學會抓拍到天然的神情姿態是一門學問。
3.不敢分享自己的作品,
很多新手不敢曬自己的圖,怕被噴,被嘲笑。須知人人都是新手成長起來的,中國的攝影氛圍最惡心的一點是別人放張圖上來就說:拍得好爛、狗片、弱爆了,卻不說差在哪里,有什么建議。真讓噴子們自己拍恐怕要更差。這其中一些愿意分享經驗的中肯評論就顯得彌足珍貴,為了這類評論,希望新手們壯起膽子無視噴子,曬出自己的作品吧。但請注意不要是圖就貼,貼出來需要有目地性,例如針對構圖、色彩還是拍攝時機的選擇,這樣容易做到有的放矢。也請提供足夠詳細的信息,例如注明自己拍攝時的想法、環境和參數,不要讓想幫助你的人還要自己去看圖的EXIF。
4.認為多拍就能進步。
拍照技術需要多拍來鍛煉是不假,但閱讀和觀察才是更重要的。在多拍之前,請先多看和多想。看大師作品、看繪畫、設計、電影中的美學表達,觸類旁通。想自己的不足,想要表達的內容。而不是拿著相機先照了再說。
5.過分注重高感、虛化、焦外、銳度這些單獨因素,而忽略了照片內容和整體美感。
這些內容是國內不良風氣造成的,實屬無奈。須知低感的純凈度也很重要,相機在高感情況下色彩還原準確度、色深和寬容度等指標都有著明顯下降,不要認為只有低噪點一個指標需要關注。
虛化愛好者們永遠都只沉迷于薄如紙的景深,卻不管拍攝目的到底是為了表現什么。
焦外愛好者只關心光圈葉片多不多,出來光斑圓不圓,背景柔不柔,有沒有“奶油感”“空氣感”這些高端洋氣的東西。
銳度愛好者們每天拿200%+倍率放大照片看細節,發絲、毛孔、皮膚上的螨蟲都是他們的最愛。后期時不管什么照片先來兩組USM銳化,恨不能整張照片如刀切斧砍、激光焊接。
這類誤區可看做是器材誤區的延伸,無非是細化到某個指標上了。
6.盲目追求“意境”,忽視基礎技術。
很多用戶其實很有想法,于是拍照時采用一些怪異的構圖、夸張的曝光或者特殊的色調、后期等來表達自己心目中的“意境”。這不是不可以,但美學總是有很多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原理和準則。在沒有掌握這些之前就盲目追求特殊效果,也許偶爾會有一兩張照片撞大運出彩,但更多的可能就是出現一大堆廢片,甚至影響到自己形成正確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7.不學后期
認為玩攝影就該忠于真實,不能作任何粉飾,否則就是弄虛作假自欺欺人。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懶惰,無法理解的請實踐如下虛構的例子,本人不承擔因此引發的任何事件的任何責任。
你這么問問你身邊的年輕愛美女性:“你干嘛每天早上起來花整整一個鐘頭自己的臉當畫板折騰半天?你要是把這時間拿來看書該多有意義?不要欺瞞世人,你的眉毛顏色沒那么深,你的眼袋一直是黑色的,臉色原本不僅泛黃,臉上還長了兩粒粉紅的痘痘。你這么個化妝自欺欺人把個普通凡人愣是變成個花仙子無疑是個彌天大謊,你是個愛騙人的壞女人。”她聽完這些看她不抽你丫個滿地找牙!看她不邊哭邊指著你的鼻子狠狠地罵:你個天殺的死沒良心的!人家長得不標志礙你什么事?你是老娘的誰?你是我老公還是我老爸?就算你是我老公、是我老爸都管不了我這事!人家天天犧牲1個小時睡眠時間來增加點自信,賺你們這些死男人每人幾秒鐘關注、增加點回頭率,給你造成什么樣的傷害了?我花了這么大代價為市容做點貢獻你不夸我也就算了,但有你這么一張嘴就血口噴人的嗎?!”
心有余悸之后我們再回歸理性的攝影。攝影后期和女人化妝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把上面的例子總結概括下:對待作品進行后期這回事,對自己來說:能提高自己的水準,更加自信;對作品而言:是讓每張照片都展示出它所能展示的最美的一面;站在觀眾的角度:是為了讓他們看到美妙的作品,讓他們提升對你的作品的關注度,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尊重,獲得他們的認同和贊美。
就像你去飯館吃菜一樣,你不會介意廚師加了什么料、加了多少料、其中哪些是抄襲別人家的,哪些是自家的祖傳秘方。作為食客,你在意的只是這菜是否可口、美味,用料、手段統統不重要。同樣的,對于欣賞照片的觀眾而言,他們在意也只是你的作品是否好看。食客和照片欣賞者的奔頭都是簡單明確的,你干嘛跟自己死磕不去滿足他們?
如果你哪天吃了幾道菜后評論說:辣椒是天底下最不該加的佐料!咖喱是天底下最惡心的東西!今后再也別讓我看到松花蛋!那么總會有個聲音在安慰你:蛋定,你只是沒吃到地道的料理,跟我來,我給你推薦一家……
無節制的后期可以毀了一部作品,如濃妝艷抹的東施,但適當的后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當然,要區分“照片”和“圖片”這兩個詞的區別。
我個人不主張用除Photoshop的“蓋章”去污點之外的其他改變照片實質性內容的修飾(可以適當改變照片的明暗、對比、色彩、銳度等等,但不增減畫面內容。但如果你實在有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創意要把照片大刀闊斧的改成某種具有極強沖擊力的圖片,可以研究下“觀念攝影”)。
新手后期切忌過猶不及。
還要記住一點:做好前期工作將節省大量的后期。
這個前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對焦準確沒有跑焦(省得后期為焦外部分加銳化),光圈適當使主體全落在景深范圍內且漂亮的虛化背景(省得用不自然的高斯模糊),曝光準確沒有過曝的純白或欠曝的純黑(免得調節出曝光不自然的詭異照片),自定義白平衡得到相要的色調來烘托某種氛圍(省得后期調色),自定義相機內的色彩鮮艷程度以及照片銳化程度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此可事半功倍。
以上這些又同時說明一件事:早在你看到照片前相機就已經開始為你完成一部分后期處理,沒有有些人渴望的“真實”照片存在。
ps,拍攝完一組后,尤其是拍攝結束準備關相機之前,記得把上述部分自定義的設置復位。
8.不學習
認為研究相機各種參數太枯燥,用M檔太費勁還是auto檔舒服,認為攝影靠天賦靠直覺,無需學習。
相機需要調教的參數其實顛來倒去就那么幾個:快門、光圈、焦距、ISO,以上四個是最最常用的需不時調整的參數。此外拍攝之前還要調校一下白平衡,如果不用M檔還可能需要調下曝光補償,特殊情況下還要改變下測光模式(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矩陣測光)。
把以上參數和名詞的意義弄懂,對于經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熏陶和經過高考轟炸的正常人來說,不算什么特別為難的事。一上手就翻翻說明書,會有新發現和新玩法,如連拍、倒計時拍攝、防紅眼閃光燈預閃、后簾同步、多重曝光。弄懂這些只是基礎、入門。
想要提高的,再看看最經典的攝影教程:《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看完不僅算入了門,如果吸收得多實踐得好肯定能出大作。這書比較貴,不過網絡上的電子書鋪天蓋地。
如果拿著單反還一直用auto檔,不是懶惰就是在裝B,還不如直接用傻瓜相機。手動M檔才是玩相機的樂趣所在(M檔時需自定義快門、光圈,光圈按自己需求設置,快門配合光圈使畫面曝光充分,查看是否曝光充分的依據是相機所提示的欠過曝線——電子模擬曝光顯示。)。
如果為了抓拍沒時間調參數,可以換成A檔光圈優先。
如果覺得玩M檔費力,可以從A檔光圈優先開始玩起。
單反與卡片機的照片相比,不同之處除畫質外,最明顯的區別是單反照片那千姿百媚的焦外虛化(正因此對焦一不仔細就容易跑焦),而虛化效果是由光圈決定的,鏡頭焦距、主體距離對此也有影響。
9.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
想要提高,除看教程看大師作品外最好的方式是多與攝友交流,多到攝影網站上看看別人的大作,同時分享下自己的照片。這樣既能擴寬眼界,了解多樣的攝影方式,開拓思路,學習后期技巧,同時也能通過對比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比較知名的網站有色影無忌、蜂鳥網,不過個人覺得這兩個網站上的用戶都有點大叔的感覺,拍出的多數是帶有濃重紀實色彩的作品。我個人去的比較多的是國內的POCO,近年來網易攝影發展得也不錯。此外,國外也有很多好網站,比如Flickr。
在網上交流的時候保持謙虛的心態,攝影玩多的人有時會比較自負,誰都不服,別做太多無意義的爭論,讓作品說話,與其扯半天嗓子爭天下第一不如上臺打一架。還有些網站的氛圍是為了“拉票上首頁”而形成對攝友作品互相吹捧,對此類評論也別太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