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孔子很少談論利益,而贊賞命和仁。
依照仁的原則生活工作,坦然接受命運的不確定,是孔子一貫的態度,如果人人都這樣做,則群體的利益自然會“利在其中矣”,也不會有太大的紛爭。所以孔子很少談論利益,而更多地討論命和仁。
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達巷這個地方的人說:“真偉大啊孔子!博學但沒有成名的專長。”孔子聽說后,對自己的弟子說:“我專干什么好呢?駕車還是射箭?我還是選駕車吧。”
孔子博學而且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如同音樂和詩歌不因某一篇章而得名。孔子的偉大在于精神在于學時和生活的融合,不在于具體的某一項技藝的高超。
偉大的企業家和領導者的為人所知的成就,究其原因不在于其某一項具體的技術和才能,而是所有才能和人格的水乳交融產生的巨大深遠的力量。
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孔子說:“麻做的帽子,是一種禮制,如今都用黑絲來做,這樣更儉樸,我同意大家這樣的做法。臣見君主在會堂下行禮,到了堂上會再行禮,如今大家都只到了堂上才行禮,這是倨傲的表現。雖然和大家的看法不一致,我還是認為應在堂下就行禮。”
孔子遵從古代的禮制,但不是僵化照搬,而是回歸禮的情感本質,材質可以從儉,但是情感的純正不能簡化。
我們的時代變化很多“禮數”被年輕人所輕視,是否一定要堅持,可以參照孔子的原則思路,如果體現內心情感的不應去除。過年放鞭炮是習俗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替代,但向長輩拜年行禮則體現內心的情感,不應去除或改變。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四種壞毛病:不要瞎猜臆測,不要絕對肯定,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我為中心。
這四種壞毛病是人的本性使然,所以幾乎是人們的通病。杜絕這四種壞毛病是避免重大過失的關鍵。
對治這幾個毛病的方法,可以從毋我入手,不宜自我為中心包括兩種理解,既是不自以為是,又有不執著于自身利益的意思。做到毋我,自然能夠兼聽則明,兼容并蓄,則不固執己見,保持對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關注,做好靈活應對的準備,則是毋必,此時又來應對的自信和定力,大可不必瞎猜了,也就做到了毋意。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拘禁在匡這個地方。孔子說:“文王之后,文化傳承不就在我這里嗎!上天如果要銷毀這些文化,我也就不會得到真傳了。上天如果要保留這些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樣呢?”
在生死存亡之際,孔子將自身置之度外,關注的是自己的歷史使命。這種使命感之強烈,加之對自己弘揚的大道的高度自信,使孔子認為自己所做就是天意的體現。
不必在意孔子是否相信有一個自我意識的“天”,不必在意是否有超能力護佑,有大志向、大愿力的人,在關鍵時候的確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氣勢,使之無所畏懼,披荊斬棘。
要有這樣的力量,其關鍵在于有超越自我的理想和始終如一的行動。
9.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大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圣人吧?為什么有那么多才藝呢!”子貢說:“這一定是上天讓他成為大圣人,有讓他具備了這么多才能。”孔子聽說后,說:“太宰知道我嗎?我年少的時候地位低下,所以學會很多技術。君子需要這么多技藝嗎?不需要。”孔子的學生牢說:“孔夫子說過:‘我不做官,所以會很多技藝。’”
孔子是因為人生經歷恰恰掌握了這些技藝,但是這些技藝不會使一個人成為君子,更不會成為孔子這樣的圣人。
再次說明具體的技術和成為道德人格完善的君子關系不大。領導者并不一定需要掌握很多具體的技能,更不一定成為某些方面的專家,道理也一樣。有學者把領導力等同于社會影響力,即能夠吸引人們感冒風險而跟隨他或她實現某一重大理想。由此看來,孔子極具領導力。
9.7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個鄉下人來問我問題,他內心對此一無所知,我不斷通過提問啟發他從正反、本末等方面思考,讓他自己獲得答案。”
不能只是簡單地認為這是孔子在自謙,其實孔子展示其思考問題的方法論,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通過問題的兩端不斷逼近事實真相的思維方法,看來并未古希臘哲人所獨有,孔子也擅長此道,并且能夠讓一個普通鄉下人學會!
9.8 子曰:“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
孔子說:“鳳凰不出現,黃河中也沒有圖像顯現,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吧。”
傳說圣人出世治理國家會有特殊的吉祥現象發生,比如鳳凰和黃河中的瑞像,但是這些孔子都沒有等到,所以感慨自己沒有見到,表達自己生不逢時,大道難行的感慨。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每個人都會在困難的時候感嘆身世、時代或命運,連孔子也不例外。
9.9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比趨。
孔子見到身著喪服的人,戴著祭司帽子的人,和盲人,即使這些人更年輕,孔子也會站起身來,從他們身邊走過時,一定會屈身快走而過。
孔子同情和關懷身世不幸的人,這種真情在日常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被身邊的弟子注意到并記錄下來。圣人之道此時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
9.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顏回感嘆地說:“仰望孔子的學問,遠看越高,越鉆研越覺得深刻。感覺忽前忽后,難以琢磨。孔子循循善誘,以文化開拓我的視野,以禮制約束我的行為。讓我在學習上欲罷不能,我竭盡全力,好像有所成就了,但是在進一步跟老師學習,竟然不知如何下手了。”
顏回果然與孔子心心相印,從學生的視角講述對孔子學術和人格魅力的贊嘆。有這樣的師生關系,真是令人羨慕,所以才會跟隨夫子鉆研學問而欲罷不能。
9.11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病重,子路讓自己的弟子作為孔子的家臣。孔子病稍微好一些,說:“很久了,子路騙我!我沒有資格有家臣,裝作有家臣,我在騙誰呢?騙天嗎?而且我與其死在家臣的陪伴下,還不如死在你們這些學生的陪伴下吧?而且我縱然得不到士大夫的葬禮,我會死在路上不被安葬嗎?”
家臣類似于現在的大人物的治喪委員會。按照當時的禮制只有諸侯才有家臣,孔子應該是沒有的。但是子路尊重老師,所以讓自己的弟子作為家臣為孔子治辦喪事。孔子認為這是不合禮制的。所以說子路騙他。
更重要的是,孔子表達出對弟子的深情,寧愿在生命最后時刻由弟子陪伴在身旁。
9.12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貢說:“這里有美玉,裝在匣子中藏起來?還是求得好的買家而賣個好價錢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等著買主呢。”
子貢和孔子師徒二人的用美玉作為隱喻的交談真切、生動、有趣地表達出世的抱負。
只是孔子和子貢的區別在于一個“待”一個“求”。孔子并不是求一個買主,而是等待,有就賣,沒有就藏,淡定而豁達。
9.13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打算到九夷這樣尚未開化的地方去。有人說:“那里文化閉塞,去干什么呢?”孔子說:“君子居住后,還會落后閉塞嗎?”
孔子要去九夷是在現實中推行大道遇阻后的情緒化表達,并非真是做此打算。
但孔子說到君子的影響力卻是認真的。君子的影響力就在于君子到了哪里就能夠推行教化,影響社群,將精神風貌留存。當代對領導者的定義也很看重社會影響力,二者異曲同工。
9.14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才把音樂整理好,把《詩經》的雅頌順序整理到位。”
孔子注重音樂和詩的教化作用。因為音樂是最早的藝術形式,后來和巫術結合,形成了最初的禮制,所以音樂和禮制都是祭司的關鍵,也成為約束世俗行為的方式。再后來,音樂的規范教化作用漸漸獨立,逐漸成為娛樂。禮制也獨立成為社會規范系統。孔子還是從傳統中挖掘恢復音樂的原本意義。
當今的音樂和詩歌除了其娛樂性之外,主要通過審美的角度,讓人們接近或體會遠古祖先通過音樂溝通天人之際的那種超越的感受。
9.15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說:“在外服務長官,在家侍奉父兄,遇到喪事不敢不勤勉,不因酒誤事,對我有什么難的?”
看似也很平常,但就是在日用平常之事上用心才是學習的重要發力點。
9.1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如流逝的河水啊!晝夜不停!”
孔子面對滾滾向東的黃河,看到了自己的奔波努力和歲月蹉跎,于是情感和情景融合一體,發出這般橫亙千古的感慨。這就是天人合一,這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
9.17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到的如同喜愛美色一樣的人。”
喜愛各類美色事物是人之常情,發之于心。人喜好道德在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甚至是強加一定的約束,并非天然。孔子的感嘆,古今未變,也是重要的社會現實。
9.18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孔子說:“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工了,卻停止了,這是我自己停下了啊。平如在平底上堆土成山,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繼續努力,這是我自己的堅持啊。”
求學做事堅持不懈,積少成多,總會有所成就。本章固然有這個意思,但是孔子更想表達的是,吾止吾進,皆在我也!放棄和堅持都是我自己的選擇,不是別人決定的。
不歸咎于外,才是真正的人生強者。
9.19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孔子說:“聽我的言說而不懈怠的,就只有顏回了!”
顏回更能夠理解孔子所言說,而且不懈怠地踐行,所以孔子多次感嘆顏回的學習和實踐態度。
9.20 子謂顏回,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孔子評價顏回,說:“真可惜啊!我看到他的進步,從未見過他停止過。”
顏回難能可貴卻也極為樸實的學習態度就是不停地努力,不斷地進步,人生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9.21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孔子說:“發芽而不吐穗的有吧!吐穗但不結實的有吧!”
學問或事業從發心到成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可能是一部分參與者的終點,正如植物的生命可能停止在其任何一個階段一樣。這是警惕后學著當知學之不易,要堅持到底。
9.2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后生可畏,怎么知道后來者不如現在的人呢?但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聽聞學習大道,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很多人把后半句理解為“四五十歲還沒有名聲在外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有經驗道理,但不盡然。王陽明將其理解為“無聞”理解為“沒有聽聞道理”,即沒有開始學習,那么對人生而已可能有些晚了。其目的在于鼓勵人們及時修學。
9.23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說:“別人用正式語言告誡,能不接受嗎?改正才更可貴。恭維客氣的話,聽了能不開心嗎?分析才更可貴。只開心不分析,只表面聽從內心不改,對這樣的人我不知如何辦了啊!”
本章說的任性弱點古今未變。而進步還是退步就在對待別人評判的態度和行動中。
對待別人的婉轉或直接的批評,首先調整對抗性,冷靜分析為何對方有如此的感受或意見,哪些和我的行為有關,是否符合我的本意……對待別人的贊賞更應冷靜分析,是否確實,是否源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如此方能更進一步。
9.24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見《學而》篇。
孔子可能在不通場合多次講過這樣的語言,弟子也忠實記錄。
9.25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即使能夠剝奪三軍統帥的權利,也休想奪走普通人的志向。”
可以剝奪的是外在的,不能夠被奪走的是內在的。而內在的是人的終極自由,無人能奪走,納粹也不能——弗蘭克《活出生命意義》書中正是納粹集中營中領悟這一道理,與孔子同。
9.26 子曰:“衣敝缊[yùn]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袍子,與身著裘皮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自慚形穢的,就是子路啊!”“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貪求,哪能不好呢?)”子路終身背誦這句詩。孔子說:“只是這樣,怎么能算得上好呢?”
子路少時家貧,但是不以貧窮為恥,與衣服華美的富人在一起也沒有不自在,這是修養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子路有自己追求的價值,并不在衣著和財富上。在物質上,不嫉妒不貪求,成為子路的座右銘。孔子看出子路有點沾沾自喜,所以說這番話警示子路更進一步。
儒者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能夠不受到外界浮夸物質攀比的影響。在今天貧富差距巨大的時代,子路這般在財富差異面前的定力和淡定需要我們反思。
9.27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說:“嚴寒時節,才知道松柏不凋零。”
這是孔子的千古絕唱,影響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風貌。松柏作為一個精神符號,也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
對“后”的理解有二,一是“不”的意思,二是“最后”的意思。第二種理解更為悲壯。歲寒可以是政治經濟的環境的嚴酷,但是君子仍然堅守道義,不同流合污,直至最后。
9.2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心的人不憂慮,勇敢的人不恐懼。”
看上去是同一個意思的反面表達,其實不然。
可以作為修養層次和效果理解,知以明理,所以不惑,樂天知命所以不憂慮,大公無私所以不恐懼。
可以作為行動剛領理解,通過“知”明白道理,通過“仁”堅守正道,勇猛地踐行自己的主張。
面臨行業巨大變故的企業領導者,當從中獲取力量,讓自己的心性和思路廣大高明。
9.29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未必可以一起追求同意目標。可以一起追求同一目標,未必可以一起確立人生信念。可以一起樹立人生信念,未必能夠一起靈活處理特殊情況。”
這是學習的階段,也是交往、合作、交友的階段。原則性非常重要,交往的基礎要遵守共同的原則,最高的原則是相同的人生信念。但更高的要求不是穩定性的原則和信念,而是面對生活和事業復雜和多變的問題時的靈活性保持一致。
偉大的領導者就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在不違背人生的原則的情況下創造性地用靈活的方式應對危機和變局,從而確立宗師地位。但必須要知道只有信念堅定、定力足夠的時候,才有資格談權變和靈活性。
9.30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是室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古詩:“唐棣開花,翩躚搖曳。不是我不思念你呀!是我們的居所太遠了。”孔子說:“只是思念還不深切吧。真正思念時,怎么會覺得遠呢?”
孔子用古詩比喻,大概想表達,“道不遠人,思則得之”的道理吧。
或者說不要給自己找借口了,只是不肯努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