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較才有鑒別,這一句銘刻在心頭的話語又在耳邊浮響。
敏上學前班的時侯,期末考試老師就出了一道題——數算盤珠子。當時用以計數的算盤上,因為少了一顆底珠,大多數同學都數的是90顆,只有一位同學說是91顆,老師大概忽視了算盤缺少了一顆珠子的事實,很不友好地說:你們怎么都少掉了一顆,吃了嗎?人家怎么就能數對!從此,在老師為絕對權威的時代,敏明白了,老師會對同學之間進行比較,所用之詞,就是那個“人家”。
上一年級的時候,隔壁班和榮穿了一條金黃色褲子,好漂亮呀。在那個大多數孩子只能穿著黑粗布的農村小學,羨煞了幾乎整個小學的女同學,敏也不例外,回家說給媽媽聽。媽媽說:有出息的孩子,不能和別人攀比吃穿,比比看誰學習好才對。從此,敏就把想穿漂亮衣服的念想,默默地留在心里——比學習成績。
一路領先,小升初的時候,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初中,一直以來,敏都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到了初中也不例外,因為那句——有出息的孩子,比學習成績——已刻骨銘心地植入敏的骨髓。隨著家庭經濟環境的逐漸好轉,上初三了,媽媽終于給敏買了第一件成衣,粉粉的,上面綴著小碎花,漂亮不失典雅??吹竭@個第一次將“買”的衣服穿在身上,喜悅現在臉上的孩子,班主任在作業 后面,不失時間給出點評——中考在即,成績是關鍵,別在打扮上花費功夫……
終于,中考結束,敏以不錯的成績考上了初中專,奠定了生活跳出農門的基礎。終于,可以也穿漂亮衣服的人比肩而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