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不同的書對你而言,有不同的意義。首先,你得知道你選擇的這本書它講的是什么,你能從中收獲哪些方面的東西。
數理化益智,文史哲怡情,本科課程可以訓練思維方式,讀研究生課程能掌握科學方法。
人活在世上,無非就是那么幾件事情,工作學習生活感情。這一生,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然后再去不斷地解決,你遇到的這些問題,往往你不知道要怎么去處理,你會按照自我的意識去做,這里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發生一件事情之后你的本能反應。
比如,別人把水灑在你身上了,(下意識的你這個時候是不是很惱火,你是不是在心里就想破口大罵)你產生的這一情緒和反應就是你沒有經過學習訓練做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的暴露。
我們會產生兩種結果,前者就是你可能會懟回去,你心里很不滿,你暴露出來的情緒可能會引起跟對方的爭執,這個結果肯定是我們不想看到的,而且我們不會知道它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后果。
后者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在你懂得體諒別人,以正確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的時候(你可能會在心里去想這個人產生行為背后的原因,你會去通過已有信息去加以判斷,他現在表情很狼狽,可能他剛剛遇到了什么事情,所以才不小心對你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當你有這樣一個認知和處理思考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
同樣,你在工作中,也會產生讓你情緒很低迷的時候,一個人的能力,情緒,心態,這些東西都是會影響到我們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這一過程中,你的心態以及行為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呢?就是通過各類不同的書來幫你改變你過去舊有存在的認知。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缺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未改變之前的下意識產生的問題,閱讀也就是打破過去的自己,不斷完善變成更好的自己。通過改變你的思維,提升你的認知能力,一旦思維發生改變了,行為也自然會發生改變。
二.經常會有人感覺自己看完了一本書,最后什么都沒記住。
1.你看一本書不一定非得全部記住才算是你讀過,閱讀這一行為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可能你今天看完了不記得,但是下次說不準什么時候就遇到一件事情,你的大腦就會聯想到你曾經在哪里看到過的知識點,這個時候就互相串聯起來了。像我經常就會有這種感覺,尤其是在跟別人聊天交流的時候,我的思路就會慢慢被打開,也許我會想到書中的觀點,也許我會通過書中的觀點形成我自己的見解。記著,前提一定是,在你知道一些的基礎之上再去散發產生你自己的。如果你對一個事物完全什么都不知道的話,你壓根都不知道你要說什么。
2.人的情緒是可以透過文字發生轉移的,也就是說,你在看書的那樣一個過程當中,進入了作者的故事里面,進入了他帶給你的情緒世界里面,你不知不覺也會慢慢向他引導你的那個方向發展,可能過去你是一個動不動就喜歡生氣的人,當你不斷接觸正能量的事物,去分析自己產生的原因,去認知情緒,知道它將帶給你什么,那么,通過這些學習,你就會變成一個脾氣越來越好的人。
情緒是不需要你被記住的,是你被感知從而發生變化,就好比,一個人給你講了笑話,你是不是也會很開心,可是你并不需要記住他給你講的什么笑話。同樣心態,人的大腦潛意識也是一樣,你能夠感知到自己的變化,不一定非得記住。第一個層面,你要做的就是先讓自己發生改變,再上一個層次,就是你能不能引導別人,給到別人一些幫助。對于不同的階段,你對知識的掌握度也不一樣。對于大家而言,目前你們都還是處于第一個層次。
三.知識付費火爆的背后透露出了哪些問題?
1.表面用功,假勤奮,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學哪些東西,不知道怎么去學,怎么去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看到這個課想報看到那個課也想報。社會對人才的宗旨一直都是,鉆精不鉆多。一個英語老師跟一個業余自己學會的,你會更傾向于選擇誰?(專業與業余)一個會唱歌會跳舞會做飯會PS會攝影的人跟一個在攝影深耕多年的人相比,你又會選擇誰?(多與精的區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沒辦法在多件事情上耗費你的精力和時間。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對自我認知不清以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這里,分析個例子,在學校有些人看上去也很用功啊,除了吃飯睡覺,每時每刻也在學習,可是為什么有些人就是考不了高分?那些很厲害的學霸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他們能夠快速的提煉信息找到好的方法且去執行。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同樣一套課程,為什么不同的人最終學出來的效果差異很大,由于自身的差異,他們處理的方法不一樣。
這里再舉個例子,像我之前做過的社交電商,同樣一個團隊的,同樣的課程,有的人能夠做出結果,而有的人不能。每個人的基礎不一樣,有的人工作多年,積累了自己的人脈,有的人在互聯網深耕多年,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裂變系統,有的人是學生,職場小白,普通的上班族,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不懂互聯網,你會發現每個升上去的人各有各的特色和優勢,而那些沒有做上去的人的原因卻基本都是一樣的。但是,難道就沒有小白可以做起來的嗎?肯定有,但是需要你自己通過摸索學習找到適合你的路子。
你需要對這個世界多點態度,遇到問題先分析自身的情況,看完對方的情況,再相互進行對比,人家有什么,你沒有什么,以此綜合判斷,得出你自己的。
世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路,你要知道一點,任何人只能給你意見,可以讓你少走點彎路,你可以參考借鑒別人做法,但是你沒法去復制。所以么,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我們必備的一項能力,當然絕大多數人是不具備的。
2.人的心理會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就是只要我報了課,出了錢,那知識我就學到了。自以為課囤的越多自己學的就越多。這種僥幸心理導致很多人報了課,都不好好學,你花錢只是代表你買了那個課,不代表那個課你就消化變成自己的了。
四.學習者的學習技能分為3個進階:初級學習者,高級學習者,學習促進者。
初級學習者基本還停留在不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人家說什么就容易聽信什么。
高級學習者能夠有自己的基本邏輯思維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自己能夠理解做到但是不具備教別人的能力。
學習促進者通過教會別人而深刻掌握某個知識。
在這里想說幾個點,想成為高級學習者并不難,只要你自己會你自己懂,你堅持去學習就比較容易達到。而學習促進者就沒那么簡單了,現在知識付費領域,很多人還屬于高級學習者,就跑去教別人了,也許他自己很會但是他不會教,自己會跟你能不能教別人,把人家給教會這是兩碼事。我現在報課學習,也見過不少老師,教你知識的人有很多,但是沒幾個人回去引導你教你如何去思考。我目前只見過一個這樣的人,當然了,他確實非常的厲害。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教的能力呢?就看他能否把邏輯給你講透,讓你能夠把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全部都弄清楚。一個老師講課不在于他的言語多么好,最簡單的就是讓你通俗易懂。我見過有些老師,明明很簡單的東西非要給你搞一些華麗辭藻出來,讓你聽的云里霧里,也許你在聽得時候你會覺得說的很對,一聽完還是不知道要怎么做。
我讓大家輸出就是一個“教”的過程。你的想法你的觀念傳達給別人的時候,也是在“教”別人。
你在第一遍看一本書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初學者的身份,當你回過頭再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你的理解又在不斷的加深,理解的越深你講出來的也就越多越深。
五.關于拆書,也就是你把一本書的精華提煉出來給到那些沒時間看書的人,比如說樊登讀書,有這種專門的寫拆書的人,我之前也上過這樣的課,你自己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提升自我,還能夠掙錢,對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做得好的年薪五十萬。
放在以前,是沒有這樣的工作的,由時代衍生出來的產物,對人的底層邏輯的要求還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