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瑪利亞.哈迪曼《腦科學與課堂》這本書,對我如同異地重逢久別的老友——陌生中透著些許熟悉,內心里邊讀邊喊“原來你就在這里……”
? ? ?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在外出學習時,很幸運的遇到了一群充滿教育情懷老師們。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勇于創新,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教育之路。我當時看著,有感動、有驚喜,有認同亦有困惑。如今,在敘事者大家庭推薦下,我捧讀《腦科學與課堂》這本書,心里頓時跳出“腦_目標5:教授知識的擴展和應用”這一章中提到的“頓悟瞬間”這個詞語,原來我之前的困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這本書里的觀點,不就是我要尋找的最堅實的理論支撐嗎?接下來,我就本書中幾個點來談一談自己的所讀、所見及所思。
? ? ? 首先,引言“神經教育學和21世紀學校結合的新型領域”部分提到——“21世紀技能”目標是培養具有合作能力、創新性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勞動者。基于這一社會需求,我們提出改變“填鴨式”教學方法多年,可在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認為交給學生“學什么”比“如何學”來的更快捷有效。猶記我在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課堂聽課時的情景,看老師用了很長時間引導學生對一個問題進行探索、討論,當孩子們幾經嘗試、質疑,終于得出結論時,一節課也接近尾聲了。整堂課我內心充滿了焦急與困惑,這難道不是最基礎的知識點嗎,為什么要浪費這么多時間,最快捷有效的方式難道不是把它直接告訴學生嗎?后來,隨著學習的日漸深入,我才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精心設計和學習內容有關的問題,努力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體系下探索,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搭建支架,幫助學生達成目標,這才是我課堂上該做的事情;設計的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及時鼓勵,保護學生創新的天性,勇于讓學生試錯,才是我身為老師該有的覺悟。
? ? ? 其次,“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腦_目標2“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教室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它的樣子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甚至決定著學校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這里的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自己的創意來設計教室。每間教室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區域,學習區、閱讀區、休閑區和綠植區,每個區域布置都體現著老師的匠心,比如二年級一間教室里有一顆大樹代表森林,森林里有漂亮的蘑菇房子里和小白兔,房子周圍還有很多裝飾用的花草和石子,每天的值日班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喜好來擺放。五年級一間教室里擺放著課間休息時,對弈的象棋和圍棋棋桌,老師興起時也時常來殺一局。教室墻壁上、室外走廊里是學生的個人藝術展和學生一個階段主題學習成果的集合,這些展示會隨著學習內容的推進而不斷更換。這些布置充分體現了本目標中“物理環境的新意刺激”,而裝訂成冊的學習成果集合本又與腦_目標6中“檔案袋評價”相吻合。
? ? ? 再次,腦_目標4:教授掌握技能和概念中提出“為掌握學科內容、技能和概念而實施藝術整合教育”即采用藝術整合教育的方法來提升和增強學習目標,是一種強有力的策略,可幫助確保信息“黏附”在孩子們的記憶中。在教學實踐中,以班級為單位,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可以讓班級孩子全員參與的藝術活動,比如,戲劇表演、跳蚤市場、期末展演等,可以更有效將所學知識與藝術融合起來,讓知識與藝術、生活等更多的內容產生關聯,這些關聯可以幫助學生把內容目標以更有效的方式轉化為長時記憶。
? ? ? 一本好書不僅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百讀不厭,更可以讓你常讀常新,收獲不同的感悟與體驗。我將繼續常讀《腦科學與課堂》這本書,并以它為指引,改變我的教室,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