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發現七十多歲的徐老師站在我面前的時候,嚇了我一跳。
一來我在靜心處理其他病人,二來每次她來都是很溫柔的先和我打聲招呼:“莊大夫,我來了。”
今天卻沒有。
當我與她面對面時,我意識到,沒有的不只是沒打招呼,還有臉上的笑容。
徐老師是個美人。即使七十多歲了,眼睛都還比我的大。我覺得自己的眼睛不小啊。但關鍵是人家徐老師的皮膚白啊,白得簡直都能氣死太陽,說起話來,淡淡的微笑就像清風吹著她淺淺的酒窩。總之,徐老師就是個美人。
“徐老師這是哪里不舒服了嗎?”
半響功夫,我發現徐老師竟然哭了……
徐老師說:“莊大夫,我覺得我是真的生病了。你不是讓我記日記嗎,我拿起筆了,卻發現好多字我都不會寫了。”
“原來是為了這個啊,這著啥急啊,一點點來呀。”
“可是,王老師對我生病的事表現的非常漠然。他嫌我為他負擔的太少了,現在他一天在畫室呆六七個小時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好多工作完成不了。他一天到晚總是埋怨我,對我沒有一點耐心,可他年輕時候不是這個樣子。”
02
王老師是徐老師的愛人。一年多前,我第一次接診徐老師,閑聊中得知他們的愛情故事,真的好羨慕。
那一年徐老師十七歲,梳著兩條大辮子,水汪汪的大眼睛就像歌里唱的那樣會說話。我這樣說是因為徐老師曾經給我看過她與王老師初相識,王老師給她畫的那張素描照片,畫中的少女呼之欲出,傳神至極。
那一年,他們相識在濟南的美術講堂上。
有點像瓊瑤阿姨的《窗外》啊,作為講師的王老師被花樣年紀的女學生徐老師迷住了。不對,是互相迷住了。就這樣,不知是不是濟南大明湖畔的徐老師在畢業后被王老師帶回了青島,有了一個家。
徐老師來青后,王老師幫她安排在了青島工藝美術公司工作。年長一些的青島人都知道,工藝美術在當時非常有名。小時候,我最喜歡父親帶我去那里,我喜歡看那些瓶瓶罐罐書書畫畫的,它們對童年的我來說就是彩色世界。
徐老師其實也很有才華,去年在青島嘉木美術館開了畫展,但為了照顧支持王老師的事業,她回歸了家庭。
其實無論是《窗外》,還是現實生活,再轟轟烈烈和纏綿悱惻的愛最終都會歸于平淡的日子,柴米油鹽。
婚后的徐老師放棄的心甘情愿,洗衣買菜打掃院子帶孩子整理雜物幫王老師準備各種材料,幾十年如一日,幾乎沒有自己的獨處時間。
我想不只是徐老師,我們身邊的很多母親都是這樣啊,以照顧男人和孩子為己任。
直到……隨著歲月的積累,相愛到白頭的字眼從頭腦中褪去,演變成沒有深情回頭。
03
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一個人一生中會遇到三個我,一個是我以為我是的那個人,即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一個是我實際上就是的那個人,即原始欲望自然表現——本我;一個是別人眼中的我,即社會行為準則及形成的禁忌——超我。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會在這三個我中間糾纏不清,糾纏的后果就是自己給自己造就了無數的煩惱和挫折。
每一個人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因為每個人的任何一個不經意的行為都可能會改變另一個人,甚至是完全顛覆別人的和自己人生。
就像我們熟知的“蝴蝶效應”,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問題在于,我們大多數人都明白選擇是自己做的,卻假裝忘記或拒絕承認結果是自己選的。
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有的人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一輩子追求著快樂和回避著痛苦。當想要得到時,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有的人則在歲月中靜靜的潛伏著,不斷地經歷和完成自己的人格。
當然更多的人現實的運轉,放大自己的欲望,滿足自己的成長、學習、情感等一切需求。他們忍受緊張和妥協,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他們能夠從未來的角度考慮問題并且考慮從長遠來看什么是最好的。
04
然而,最大的麻煩在于,這三個我住在同一個軀體里面,常常意見不一致,以至于會表現出憂郁、反復、輕諾等品質,最終讓別人也讓這三個我明白,原來沒有完美的人格。
我想,徐老師也好,王老師也罷,都是遇到了這樣的麻煩。
誰都有讓自己趨近于完美的傾向,因此會傾向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給自己找一個理由。
在人的一生當中,和自己相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加上復雜的人際關系……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想逃離現實都可以理解,何況是把自己和他人都扔到九霄云外了。
很多人羨慕這一種人,他們看似能聽見自己心底的聲音,只為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介意別人怎么看待自己,不介意自己怎么思考,他們看起來也比別人快樂,理所當然的“享有靈魂自由的人”的標簽。
但是卻忘記了所有的自由都是在不影響他人自由的基礎之上,所有的愉悅歸根結底都是相互成全 。
吳京的愛人謝楠曾經這樣形容他們的夫妻關系:夫妻是戰友,是可以放心把后背交托的人,彼此保護彼此溫暖彼此成全,絕不會放冷槍。
這是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比喻了,完美的愛情莫過于致橡樹的不攀附,不想當然,不自以為是,彼此信任,共進共退。
你幸福,我才會幸福,我幸福,你也會幸福!
愿你擁有這樣的愛情,這樣的婚姻,愿你有深情可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