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一個類似的問題,借來答。
剛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感受就是:這說的不就是我嘛!
我給自己列過一個想學習的東西的清單:英語、硬件電路、互聯(lián)網(wǎng)軟件、書法、閱讀、寫作、藝術(shù)。
這還是整理后的,要是細分,大概數(shù)量上能多三倍。
興趣廣泛,和我受到的教育有莫大的關(guān)系。小時候不愛說話,不喜出門玩耍,把家里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翻了一遍,雖然那些知識現(xiàn)在看來皮毛都算不上,但天文地理人文社會無所不包,也算是接觸了各種各樣的科學基礎(chǔ)。到了初中,讀過《歷史故事精編》和四大名著之三,算是把自己的文學興趣培養(yǎng)起來。高中以后,被灌輸以“理科好找工作,前途光明,文科讀完都不知道能干嘛”思想,學習理科。直至大學,為了做老師眼里的乖孩子,電子方向也學習了一些。對了,大學時的專業(yè)就很符合“興趣廣泛無一精擅”,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shù),名字很高大上,學習內(nèi)容卻都不算精專。
大學畢業(yè)后,沒有勇氣也懶得去轉(zhuǎn)行,直接選擇做智能產(chǎn)品的研發(fā)。為了不在這個道路上太過落后,也想著多多學習,畢竟那是能掙錢的啊。然后為了豐富技術(shù),需要比較好的英語水平,我這種四級425分的當然不行,所以想學英語。而對于讀書我似乎又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所以不能落下。而我這么愛炫耀,什么奇技淫巧,體育八卦怎么能少。
之前公司有同事說:哎,你怎么這么博學呢,腦子好使。還沒等我假裝謙虛,主管的吐槽就接上了:這些都是小聰明。評價得太過準確我竟無言以對。
很早之前,同學跟我說,你智商夠高,要是專一學一樣東西肯定很容易成功。我告訴他,要是我們這些聰明人都很努力的話,你們豈不是沒有活路了。同學說我有傲嬌屬性。
但只有我自己獨處時,我才覺得,這種事情很苦惱。畢竟一心兩用容易,一心八用的就只有達芬奇和富蘭克林了。
有人說,許多聰明人都是這么過來的,因為腦容量允許自己對這么多東西感興趣也不覺壓力,但是精力不足以支撐對這些興趣付出足夠多的時間。舍棄一個愛好是痛苦的,努力追求一個愛好直至大成的過程也是痛苦的,聰明人總是知道怎么逃避痛苦。我深表同意,因為他至少表達了我是聰明的對吧。雖然他說,要得大聰明,必有痛苦經(jīng)。
我原本以為我興趣這么廣泛是讀了太多不同種類的書,比如《十萬個為什么》、《歇后語大全》、《智力測驗大全》、《現(xiàn)代漢語辭典》之類的博而不專的書。后來看到更多的人閱讀量遠超我十倍的人依然在各自領(lǐng)域風生水起,我才知道,所謂的博而不專,不是因為讀書多,恰恰相反,是因為眼界窄。因為眼界窄,看不到自己在興趣領(lǐng)域的不足,而只滿足于聊天聚會時的吹牛與現(xiàn)眼。因為眼界窄,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去擴充自己的才能,而僅僅為了一點小作品沾沾自喜。因為眼界窄,意識不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在見到新的事物出現(xiàn)時大放厥詞,眼高手低。
真正的興趣廣泛是不會拿出來顯擺的,因為那不是一個愉悅的過程,反而,真的很煎熬。
當然,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來看。愛好廣泛,只要不是愛好于抽煙喝酒打牌燙頭,也不能說是壞事。在各方面興致極多之人,縱不能學有所成,也享有生活趣味之豐盛。興趣本來就是喜歡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如果太追求功利而定要有所成,也未必不是一種悲哀。如果某一日,遇一老者,拎鸚鵡,于廣場寫大字,寫完和圍觀群眾沏壺茶,講講道,興許還可以推薦幾本武俠小說,那能稱之為枉過人生么?那是怡然自得,身心俱明。
對于年輕人來講,興趣廣泛也不是錯,只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還是要有一門精擅更為快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