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了解《道德經》給予了我們平凡人生活的智慧啟迪。
2、背誦名言名句。慢慢感悟,消化。
教學重點:理解《道德經》中所包含的道理,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教學難點:如何把理論中轉化為自己生活的原則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道德經》是一本非常神奇的書。我讀了它之后,感覺到自己的七竅頓開,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在自然中的位置,明白了自己以后生活的路該怎么走。《道德經》給我們平凡人無窮的生活智慧。下面我們就通過本節的學習來開啟七竅,從此不再做一個愚笨的人。
二、齊讀原文和譯文。10分鐘
三、結合注釋自由誦讀原文和譯文。10分鐘
四、齊讀原文兩遍。10分鐘
五、自由背誦。10分鐘
第二課時
一、齊讀原文七章內容。5分鐘
二、分小組討論:《道德經》給了你怎樣的人生智慧
預設生成:1、它教會了我們不爭而勝。
2、它教會我們功成身退。
3、它教會我們做人,要謹慎、警備、恭敬、灑脫、淳樸、厚道、寬容、靈動。
4、他教育我們不要驕傲,做事貴在堅持,不要有三分鐘的熱度。
5、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物質上自足者,追求上自勝者。
6、我們要懂得慈愛,節儉,不敢為天下先。
三、齊讀第八章
老師講解:這章首先是從天道“”上善若水“”說起然后說到人道。
水居下位而成河海,柔弱而勝堅強,包容而有萬物,所以老子認為水的德行接近于道。我們要從水中受啟發,做人也要如此,謙虛而成就自己的豐富學識,謙卑而贏得別人尊重的品格,柔弱靈活而又無所不勝,寬容他人而成就自己的德性。人如果能學到水的智慧,就能在生活中一帆風順。所處位置適宜而無煩惱。與人交往守信,朋友都是些品行好的仁善之士,從政治國也能有所成就,做事也能抓住時機,無往而不勝。所以說,不爭反而能沒有煩惱。
四、齊讀第九章
老師講解:本章也是先從生活現象中去感悟做人的道理,這樣容易理解,生動形象。不停的注水碗入碗就會溢出來,太尖的東西容易折損,所以說積累財富未必是福,同樣道理,功成名就之后就要想到抽身自保。常言道“富不過三代”,祖上富有,子孫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反而易敗家,就是這個道理。功高不賞,達到這個程度,也是功高震主,這樣就會威脅到地位最高人的權勢利益,必然會受到猜忌和提防,進而對方會找借口找機會除掉對手。所以做人要懂得激流勇退,不要自我炫耀,自招禍患。所以我們做人做事不要做的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韓信之死,張良善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五、 齊讀第15章
老師講解:本章通過比喻講解了七種人生態度。這七種態度,是得道之人他們的表現。首先得道之人做事謹慎,就像冬天涉冰水一般;其次,得道之人心懷警戒。就像周易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經常晚上反省自己,警覺危險,這樣就能遠離災難。第三種品行就是恭敬莊重,如同面對客人,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敬愛別人是人生的一種態度,也是高素質人格的體現。第四種品行是瀟灑,如同將冰消融化,春水盈盈,順流而下,一泄萬里。君子用激情擁抱人生,破舊立新,日日創新,心情坦蕩,行為灑脫。第五種品行是寬厚,君子表里如一,如同一塊兒璞玉。老子非常重視凡樸歸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唯有真誠,能打動人,感動人。第六種品行曠達,君子寬容謙虛,像山谷一樣包容萬物,人生的不如意不順利,在他看來就如同是大自然溝溝坎坎一般,都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不怨天尤人,能逆來順受。第七種品行是渾然若濁,這種品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難得糊涂。也就是,有時候我們考慮問題,要放下腦中的是非善惡標準,世界本來是豐富多彩的,凡是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要有包容萬物的胸懷。不要執于一理,執于一詞。這和佛家的破執有相似之處,做人有時候就要靈活,該舍棄的時候要舍棄,該轉身的時候就轉身。在老子看來具有了這七種品德,就能夠讓濁心慢慢的靜下來變成清心,又能使清心變成充滿生機之心。即得道之人,心自清,天地清,自心生,萬物生。天道如此,的能夠永遠充滿生機。人道如此,故能有所為。
六、齊讀第24章
老師講解:本章頭兩句也是從生活常識說起,一個人掂著腳尖站不了太久,步子跨的太大,走不了多遠。所以我們要以常態去做事情。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自吹自擂,處處炫耀自己,都不可能長久。因為這樣的人固步自封,一葉障目。孔子把這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比作身上長了贅肉。有道之人是不處于這種地位的。
七、齊讀第33章
老師講解:在老子看來了解別人,那是智慧的表現,而了解自己,那才是聰明。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看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狂妄自大,這就叫沒有自知之明。同樣有人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這也叫沒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勝過別人,說明自己有能力,有力氣,但是真正的勝利著是向自我挑戰。欲望如同大海欲壑難填,一個人知足才能有幸福的感覺。當我們認準了一個目標,要實現的時候,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些困難,這個時候我們要堅定走自己的路,朝著目標去前進,這樣做就是一個有志氣的人,有志向的人。一個人找準了自己的位置,立足于自己的位置,才能夠長久,一個人即使死了,但是被人們永遠記住,這樣的人才稱作長壽。通過老子的教導,我們知道做人應該知彼知己,挑戰自我,堅守目標,多做為群眾有益的事。
八、齊讀第44章
老師講解:這一章談到了我們對待名利的態度。與名利相比身體才是最寶貴的,一個真正的懂道者,要會珍惜,愛惜自己的身體。過于貪求,必定會耗費自己的精氣;求得的財富越多,最后失去的也越多。所以一個人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知止,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生命長久。
九、齊讀第67章
老師講解:在這一章里,老子談到我有三寶,慈愛、節儉和不敢為天下先。慈愛也就是要有愛心,這樣才與周圍人和諧相處。節儉,才能減少欲望,這樣才能夠有所節制以養生保精。這里的不敢為天下先并不是說不力爭上游,不爭先,而是說處處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把百姓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前面。這也就是他所說的先人后己。并不像現在有的理解為不敢去前面,理解為槍打出頭鳥,這是理解錯啦。不敢為天下先是遇利不爭的意思是謙讓的意思。
十、總結全文
經過本章的學習,我們增長了不少做人的智慧。首先我們對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了解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缺點,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狂傲啊,直面現實,堅守本位,腳踏實地的去做事。在我們與別人的關系,多尊重別人,多敬愛別人,要懂得謙讓。同時面對的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要執著與追求,不能輕易放棄。面對著人生的不如意,怨天尤人無益,我們要以曠達的心胸接納它。總之,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顯得成熟了,思維更冷靜了。大家看,是不是我們的七竅開通了呢?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認真背誦這八章,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十一、作業布置
背誦本課《道德經》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