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是個暴露年齡的話題,無妨。
小時候我們學了很多古詩,都是搖頭晃腦的背誦,很多古詩可能并不理解它的意思,只是覺得讀來特別有趣。長大后卻發現有些古詩,居然變成了另外的樣子,也重新賦予了新的意義。
1.? 憫農(唐? 李紳)? ? ? ? ? ? ? ? ? ? ? ? ?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 ? ? ? ? ?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學的詩的名字叫《鋤禾》,大人們常常用這首詩來告訴我們不能浪費糧食。
圖片發自簡書App
2.賦得古原草送別(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小時候只學了詩的前四句,詩題叫做《草》,現在讀來完全是兩個意思,以前就是描寫草頑強的生命力,現在又添了一層送別的情味。也有人解讀詩人以草隱喻小人,除之不盡、瘋狂蔓延。作者是否有此意,亦未可知。
圖片發自簡書App
3.春夜喜雨(唐? ? 杜 甫)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 細 無 聲。
野 徑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
小時候學的只有前四句,詩文表達的是作者對春雨的喜愛,加上后四句后情感得到了升華,從盼雨―聽雨―看雨―想雨這一主線娓娓而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拋磚引玉,小時候學的哪些古詩現在都變了味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