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被這個文章刷屏了:
說真的,當看到轉發一次會有公司捐款的時候,我覺得誒,好像還不錯哦。但是當我粗略瀏覽了一遍文章,看到評論里點贊最多的那個評論之后,這段評論看的讓我覺得非常不舒服,于是徹底打消了轉發的心思。
結果沒過多久,事情急轉直下。也許爆文的后續就是蜂擁而來的質疑。各大自媒體都還是寫相應的文章,反應的越快、關注度越高,和菜頭一早發的幾個小時之內就已經十萬加了。
故事到了后來,已經從討論營銷變成了人身攻擊。有人攻擊羅父寫文動機不純,有人攻擊營銷公司無良帶血,到后來,變成了轉發和不轉發人的相互攻擊。轉發的人說冷靜分析的人冷血,不轉發的人說轉發的人沒帶腦子,于是更熱鬧了。可是事件卻飛向了我們誰都不愿意看到的方向,人民日報推文的這個評論也許能夠說明最后的走向。
相互攻擊必然沒有必要,畢竟你我都是看客。
但是我想說,在朋友圈三天兩頭一個“輕松籌”,在媒體三不五時為可憐人募捐的今天,我不會轉發不會捐款,甚至不會點開鏈接。
也許,我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個冷血到極致的人,人家都這么慘了,你去幫一幫會怎樣嘛!
是啊,我幫是不會怎樣,可是我怎么知道我的同情心,我的善良是真的有在幫到人呢?
我又該如何分別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操作的呢?如果只是營銷,最后的結果是好的,那也可以啊,但是當道德被營銷綁架的時候,還剩下多少真實了呢?
我記得小時候,學校里面也有同學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學校號召捐款的事情。
那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到他家了解到真實的情況,事件的主人公也是常常會出現在面前的人,即使不在一個班并不熟識,但沒有人懷疑這件事情是不是假的。那個時候我不會是班上捐款最多的,但也不會是最少的。
大學、參加工作之后也有過,捐錢捐物,這個時候就懂得衡量了,會計算捐多少合適,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長大了,也許善良和同情就只是作為參考,如何生活才成了最主要的考量。
但我從不認為我不善良,我也會因為一點小事感動到哭;也會在公交車上讓座,站著也盡量讓自己不影響到別人;我也會看到明顯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賣報紙的時候走回去從他手上買一份報紙;在路上看到有人上坡需要幫助時也會伸手去幫。我做的都是一些小事,無足掛齒。
可是我也很冷漠,那些不認識的人,那些網傳的故事,對不起,我不敢信。就連一起共事的同事說起自己家里的事情的時候都會帶著主觀感情而無法判斷,在經過當事人、媒體、轉發群眾的一層一層有一層的包裝之后,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了!
輕松籌的那些事情就不說了,網傳的截圖太多了也沒什么可說的。我只說我身邊的。
有同事咬咬牙連買了兩套房,生了寶寶以后也一定要給寶寶最好的,奶粉、尿不濕什么的都是從香港買進口的,吃的東西也是很講究,幾乎每周末都會一家人一起開車去周邊城市休閑游,這是她們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但她卻會找身邊的熟悉的朋友訴苦,抱怨家婆不會帶小孩,自己要上班了不得不花好多錢請保姆,抱怨自己過得有多辛苦,有多緊巴巴,還會多次找他們借錢。對這樣的,你們說我們要不要幫?是不是不幫就是不善良了?可是分明,她的生活質量比她去借錢的這些人都要好啊!
至于網傳的,尤其是在不知名媒體和營銷團隊操縱下的事件,就更不敢相信了。
兩年前,還在原來單位的時候,因為弱勢群體找了報紙告狀,于是媒體來到單位采訪。原以為有媒體的公正報道可以還原事情,但最后發現,并沒有,媒體斷章取義,只選取了其中幾句話播放出來,沒了上下語境到時坐實了投訴。媒體知道,大家想看的是弱勢群體被欺壓的戲份,只有這樣才能博得更多的關注。但有部分的弱勢群體卻會依仗自己的弱勢,用輿論作為武器來攻擊所謂的強勢群體。而強勢群體沒有了媒體的幫助,也變成了被人誤會和辱罵的弱勢群體了啊!
這是媒體人和營銷人都懂的關注規則,卻生生害苦了當事人。
這樣活生生的事例就發生在我身邊,即便我還相信媒體人也有公正的、公允的、為事實說話的,但當一個刷屏性的消息出來的時候,我的內心依然是存疑的,因為當媒體只為一方說話的時候,誰能聽到事件另一方的心聲呢?
回到這樣的捐款事件,在有心人的煽動下,事情的披露不盡不實,我們要如何相信?
當然,你們說了,你善良的話,捐一點也沒什么,就算是假的也損失不多啊。
是啊,損失不多,因為善良上當的事情我也做過。在大學的時候,有一個認識的人說有的事情需要用錢,然后借給他半個月伙食費之后,他就消失了。這件事我覺得丟臉一直沒說過,但是從那以后,我對所有的借錢、匯款都會倍加防備。
現在想想,是,錢真的不算什么,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真的是小問題,可是我不是冤大頭,我的錢也是我自己辛苦賺的,我也只是剛剛好能夠養活自己的小市民而已,我為什么非要為了證明我的善良,而將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送給騙子呢?
再說了,朋友們,這樣的贊助、捐款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好么!也就是說錢怎么用,是不是真的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就看當事人怎么做了,而且他完全可以選擇不公開。
相比而言,大家還不如真的跑到自己當地的醫院去看看,是不是有一些重癥患者需要大家的幫助,然后直接把錢送給醫院交醫藥費不是來的更善良?
最后,我還是那句話,以后朋友圈里的這種內容,我還是會不轉發、不捐款,除非那個對象真的是身邊能夠看到、感知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