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心理咨詢中講話內容的阻抗,本文繼續這部分內容,具體是心理咨詢中的多話現象。
我的多話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必須識別來訪者的多話現象,它可以分為:宣泄型、傾吐型、表白型、演示型、外向型。
多話現象有兩重性,一方面可以影響咨詢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也是充分認識來訪者的機會。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表現,什么樣的言談舉止就生活在什么樣的世界里。當然這是一般情況,也有例外。
就我生活中的觀察發現,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建構著自己的世界。有著不同的信念想法作為自己世界的支柱。
其中有一些共通的本性,比如自私、自戀、渴望被看見,也有一些個體的差異,比如謹慎、粗枝大葉、細心、頹廢、抑郁、開朗。
再比如多話,多話的背后有著很多的內容。過去多話時,我在想什么?我的喋喋不休,是內在缺乏自信、不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我想獲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于是盡可能的坦白自己,告訴對方,我是沒有武器的,我是不會傷害你的,我對你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我的所有。
你是不是應該相信支持我?答案是不一定。可能對方也感受到了多話背后的綁架,采用一種堅決、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回應我。
也可能我的喋喋不休是一種缺乏內容的表現,說話多了就需要用廢話去填充時間和地方,而廢話大多是不討人喜歡的。
這樣看起來,我在經營的關系是虛的、浮在表面上的,我沒法從關系中獲得支持,對方也無法從我的這段關系中吸收營養。
看上去有關系,但本質上是對兩個人的消耗。生命在這種內耗中空轉,累,疲憊,好像就是一種常態。
也許比起努力的向外求,通過他人的認可來滿足我內在的自信和存在感,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不如從自己內心出發,和自己在一起。
我要給自己足夠的認可,這樣就可以在關系里,沒有那么在意別人對我的認可。我做符合自己內心的選擇,說符合自己內心的話,和自己在一起。
原來我的多話背后有這么多的內容。反思和對自己的覺察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多話類型與應對
對此,咨詢師應根據咨詢目標咨詢安排及多話現象的類型做相應調整。多話不止我上面這些,還有更多的類型,我需要根據不同的類型和不同的咨詢目標設定方案。
宣泄型來訪者,把咨詢師作為自己情緒發泄的對象。其實我覺得這很正常,來訪者見咨詢師,大概率是生活遇到了某個危機。
遇到危機,能用語言表達出來。首先就證明這不是太嚴重,因為真正嚴重的是說不出話的。能表達出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會引導他說,一直說,重復說,不光說還寫,用說寫唱念打各種方式表達,看到內心的情緒。
只有把內心的那些情緒垃圾清除完了之后,才可以把新物品放進去,新意義才能生長出來。這是一個關鍵的過程。
傾吐型來訪者,過多講述自己的個人感受。如果是一個人對我講述了過多的感受,我可能有被吞沒感。
好像他的情緒是驚濤駭浪,是暴風雨,會突然把我打垮,會突然把我吞沒。我會怎么做呢?先掙扎著走出這種被吞沒的感覺。
再把我的這份感覺,像鏡子一樣反饋給來訪者,讓他看到自己遇到危機時的應對。看到這一點可能就會觸發改變。
因為來訪見咨詢師有原始動機,比如修復夫妻關系、改善和孩子的關系或其他。這種動機是改變的契機,我需要放大他內在動力。
表現型來訪者,不斷講述所掌握的心理學理論。其實我生活中,遇到很多個這種類型的人。他們獲得存在感的方式是證明我很好,我很優秀。
會不斷的說我懂什么,我知道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技能,我在哪方面特別優秀。那反推一下,可能是他內心覺得自己不優秀,才會這么努力掌握這些,不斷的告訴周圍人,我會這個,我會那個。
如果我的來訪者是這樣,我可能會告訴他,對你就是很優秀。不需要任何的語言,你坐在這里就證明了你的優秀,走過了很多掙扎和痛苦來到這。
表白型來訪者,不斷表達自己對咨詢師的某種好感傾向。我也遇到過這種類型的人,他會不斷的向我表達好感。
讓我感覺有些心虛,我真有他說的那么好嗎?是不是他把理想化的形象套在了我的身上?大概率是的。
他說的這些好,不是憑空捏造的。是有真憑實據的,只是他看到的是我的這一面,沒有看到我的另外一面,所以覺得我這一面很好。
那可能是他片面了,他看到的是他想看到的,跟真實的我沒有關系。也可能是他需要一個外在的好客體,來證明自己是好的。
你看,我跟好人在一起,我將來也會很好。也有可能他在說,你很好,我不好,我想像你一樣好。當他真的做了和我一樣的選擇,他感覺我很好。
當一個人對我表達了過分的好感時,我首先會反思他是不是出現了移情。其次我會想那他可能是智慧的,有悟性的,有靈性的。
看到身邊有這么符合想象的“好”的人,會不自覺的心向往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遇見我是他的榮幸,遇見他也是我的榮幸,很讓人開心的一件事。
演示型來訪者,有意回避談關鍵問題,顧左右而言他。見過這種類型的來訪者嗎?見過。我印象里是,這種類型習慣用夸張的、表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他的內心和他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一致的,出現了一種分離,應該說是他的肉體和自己在一起,他的精神和別人在一起。
當時來訪者是典型的特征是麻木,對很多事沒感覺。但又擅長表現,會用夸張扇自己耳光、下跪的方式脅迫周圍人答應他的訴求。
這已經是有些嚴重的個案了。想要恢復有感覺、自在的生活,需要付出很多錢,需要花很長時間。
外向型來訪者,表現過于活潑,往往話題偏離主題。我小時候,感覺自己有完全相反的兩面,有時候特外向,有時候特內向。
在自己喜歡感覺舒適、安全的環境里會偏外向,在自己緊張、感覺敵意、壓力的環境里會偏內向。
我會用外向活潑來掩蓋問題嗎?以前會,現在不會了。因為問題不會因為掩蓋而不存在,它帶來的痛苦是持續的,其次人最終是要為自己負責的。
我掩蓋問題沒事,只是最后的痛苦,還是需要自己承擔。所以與其用外向掩蓋、轉移話題、逃避,不如面對,有能力就解決問題,沒有能力就忍耐,培養自己的堅韌也挺好。
人是和疾病和問題共生的。如果沒有問題,所有人都是一個樣,也挺沒意思。有問題才證明我是獨特的,我和你不一樣的。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
部分觀點來自《心理咨詢基本功技術》岳曉東,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