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如何選擇平臺,翻到最下面,全文讀完約3分鐘!
如果我說P2P平臺是個搞中介的,你可能不信,But,事實就是這樣!
P2P,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意為點對點借款,將個人的閑置資金籌集起來,通過互聯網借貸給有需要的人,而承接投借雙方的機構就是P2P平臺。
P2P平臺最早起源于歐洲和美國,是連接出資人跟借款方的橋梁,也就是一個中介機構。他們只負責給雙方提供信息,并收取部分中介費,幾乎不碰錢。
但在中國P2P平臺似乎違背了它的本質,有點融投資機構的味道。在中國,平臺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籌資,并按自己的征信標準發放借款。通過交易量,賺取利息差價。
這樣一來,平臺盈利關鍵就在于交易量,而要提高交易量,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有人來借錢,以投資人資產安全為代價,降低征信標準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著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為了避免投資人被嚇跑,平臺設立通過設立資金池(2016年下半年被明文禁止),來為投資人兜底。可這低要是兜不住就麻煩了。
一
所以,兜不住的P2P平臺,就雷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跑路了
從最初背離中介本質,就注定能夠活下來的平臺會越來越少。關鍵原因在于P2P平臺的運營成本太高。
一來,作為中介機構,最重要的職能就是保證雙方信息透明,在投資期間,對投資者提供回訪服務,并保證能夠到期順利收回資金,但這一塊成本是非常高的。
這個成本主要體現在征信上面,目前雖然有不少機構(比如阿里、騰訊等)已經打通銀行征信系統,可以為P2P平臺服務。但平臺需要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即便有征信系統,P2P平臺為了提高交易量,不一定會將銀行黑名單上的借款人排除在投資標的之外。
還有一點,就是征信系統畢竟不能100%代表這個人,想要真正保證信息透明,平臺最起碼得對借款方進行實地考查,定期回訪。這樣一來,成本會更高,而能夠經受住兩番考驗的借款方,應該不會太多。
隨后就是交易量下滑,連帶效應就是投資人收益降低(投資標的變少了,分錢的人相對變多了),平臺交易量持續萎縮,最終倒閉。而吃力不討好的事,P2P平臺是不會做的,這樣一來,平臺為保證交易量,就會降低審核標準,這就為壞賬的產生打下基礎。
一些大的平臺,能夠為這些壞賬兜底,但一些資金存量本就不足的小平臺,誰來兜底?最終只能由投資者自己為風險買單。
二
除了平臺自身面臨的征信成本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銀行降低企業借貸成本,對P2P平臺造成二次殺傷。
P2P平臺之所以能夠瘋狂發展,離不開銀行早期對中小企業貸款高門檻的設定。但到2013年,國家為刺激經濟發展,銀行開始降息降存準,算是把之前推給P2P平臺的客戶搶回來,這樣就直接增加了平臺的運營成本。
大平臺還能夠承擔,但一些小平臺就兜不住了,開始想著該如何跑路。
征信不明,壞賬頻生,運營成本增加,脫離中介本質的P2P平臺難以兜底,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跑路就成了一種不錯的選擇。
三
那么,2017年還會有平臺跑路嗎?會,但是會越來越少。
雖然整個P2P行業境況沒有太大改觀,但是經過新一輪整改,不少“臟亂差”的平臺被驅逐干凈,總的來說,2017年將會是一個重新洗牌年。
這次洗牌不僅是監管層的選擇,也是市場的選擇。
投資人逐漸趨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求收益,高收益已經很難形成誘惑,監管層發力整治,不合規的平臺也會被淘汰,給合規平臺留出更多生存空間。
綜合來看,能夠熬過2017年的P2P平臺,應該都不會太差。
四:tips
至于投資者目前該如何選擇,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收益率在5%~13%為正常范圍,超過15%,這個平臺就面臨這雷掉的風險,投資者要慎重;
2、盡量選擇資金托管的P2P平臺;
資金托管意思是把你的錢直接托管給銀行,不過平臺的手,而且銀行有義務監控資金流向,相當于將你的錢跟平臺隔離,保護你的資產,降低跑路的風險。
而資金存管則不具備銀行監管資金流向的義務,僅僅是平臺在銀行開設賬戶把你的錢存進去,但還是可以自由支配。也就是說根本起不到保護投資者資產的作用。
3、p2p平臺最重要的選擇條件就是其平臺的信譽,投資品的選擇也要看它是在哪兒賣的。
p2p產品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它在哪個平臺上賣。如果那是個商業銀行或者非常著名的電商平臺,p2p產品的可信度就高。
4、承諾保證收益的P2P平臺十有八九是騙子;
5、不要對國資背景抱有太大的執念,要知道,現在國資背景這個四個字有錢就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