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 ? ? ? 史蒂芬.柯維
人類“從依賴到獨立,又從獨立到互賴”的心靈成長歷程。這本書告訴我們,走向全面成功需要具備怎樣的信念(或基礎)。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人都想有所改進,也就是跟以前不一樣。由于習慣的牽制,有時實在非常困難。然而,只要堅持原則,采取行動(了解與同意還不夠),一定可以改變。 要想成為一個高效能的成功人士,柯維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對自身進行全方位的重塑。他強調,只有養成職業上的七種習慣,才能實現本質的改變。
習慣一: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即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根據情緒和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變革的催生劑,他們放棄 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自卑,不怨懟,發揚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知、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積極主動,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
習慣二:以終為始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愿景和目標,并據此塑造未來,全心專注 于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之上。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一種文化。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愿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時間。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及組織均針對要事而 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 己利人(輸贏)。工作伙伴或家庭成員則更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求協助對方找到互惠的 解決方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知彼知己
當我們舍棄焦躁心,改以同情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的了解。對方獲得了解后,會覺得受到尊重和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誠面對,雙方相互的了解也就更加順暢自然。彼此需要仁慈心;知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采取遠勝過個人之見的第三種方案。這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彼此理解,甚至 是稱許、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智慧。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1+1>2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系和團隊 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1/2),不以妥協為目標(1+1=1或1/2),也不僅止于合作(1+1=2),追求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3或更 多)。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個人及組織而言,不斷地更新及不斷地改善,使之不致呈現老化及疲態,并邁向新的成長路徑。
人的成長歷程雖是漸進的,效果卻是革命性的。前三個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可以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個 人獨特的才干與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的人,就能產生自尊、尊重和自制力,并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個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 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的尺度已經無關乎是否會與別人的看法一致。
你會意外地發現,當你不再介意別人怎樣看待你時,你反而會去關心別人、關心他們所處環境以及與他們的關系。你不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為你發現了一些恒久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為你的精神支柱。
第四至第六種習慣,能夠重建以往惡化、甚至斷絕了的人際關系。原本不錯的交情則更為穩固。
第七種習慣可加強前面的六個習慣,時時為你充電,一步步地達到真正的獨立與成功。
愈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習慣二),有效管理人生(習慣三)。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的 人(習慣七),方懂得如何了解別人(習慣五),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習慣四、六)。同理,一個人愈獨立(習慣一、二、三),就愈善于與人相處(習慣四、 五、六)。不斷地磨煉自己,則可以提升前六種習慣的境界。
這是一本“洗腦”的書,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 行為方式,而這種改變有可能使一個國家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