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命若琴弦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發了晏智杰和賈康“新供給”的爭論。這是學界與政府的爭論。學界強調政府改革,認為改革沒有實行,紅利不得釋放才導致經濟下行,這種論斷酷似“何不食肉糜”。賈康的“新供給”,缺乏學理概念的考校,但觀點陳述明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老金給出六個字的通俗總結——立門檻,過篩子!
對于微觀生產者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典型的“立門檻,過篩子”。最早的工業品生產都是野蠻生長,沒有質量標準,隨著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執行規范章程推進,今天的很多工業品都是實行標準的工業化生產,如瀝青、橋梁護欄等,經過對這些產品進行認證,形成行業三五家大型企業壟斷的局面。這個過程就是通過產品質量、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等認證立門檻,排除之前野蠻生長的競爭者。
這一過程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工業品生產的環保、能耗、質量品質等標準,將野蠻生長的鄉鎮企業、民辦企業甚至部分國有企業踢出局。所以供給側改革從微觀角度看就是立門檻,保護知識產權,通過研發使產品做得更精尖,價格漲得更高,維護大佬利益。
過篩子的過程里,很多沒有研發,沒有自主產權的,沒有做內容的,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都會被淘汰掉。經濟聊齋被認為做自媒體,而實際自我定位是做內容,做教育服務、咨詢服務的,與吳曉波、羅振宇的共同之處就是必須通過大量閱讀了解學習后做內容。而那些只靠轉載轉播熱點、數據或捎帶簡單評論的所謂自媒體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這是過篩子的過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點。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誰能勝出就獲得生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宏觀政策的體現,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如“一帶一路”的投資,未來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會獲得很大改善,基礎設施產能輸出會對維持基本的經濟增長與就業有很大益處,未來能看到更多紅利(只是不必作為國家戰略提出,免遭美國抑制)。
二是高科技投資,如我國持續在飛機、火箭、飛船、量子通信技術等均以國家級層面進行大量財政資金投入,民間層面則有BAT、巴鐵等投資。
所以,國家宏觀角度投資的基礎設施演化出“一帶一路”帶動國際貿易發展;高科技投資表面看是軍工、宇航、國防等,但技術成熟后利于向民用轉化,成為未來工業提質增效的著眼點(不過目前比較難,須做好資源協調,走產學研聯合開發之路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原則“立門檻,過篩子”這六個字,也表明未來整個改革過程會很慘烈,被篩子濾除的將面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