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想法有了一些變化。具體哪里變了,卻說不清楚,看來真是書讀得少了,根本表達不出來。
直到今天看到一篇名為《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的公眾號文章,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我成長了啊!原來我認知提升了,雖然就那么一丟丟兒!(這不是不謙虛吧?!)
文中寫道人的認知有四種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針對這四種境界,可以從一個人的整體認知來說,也可以針對某一固定事件對人認知產生的變化來解讀。以詩詞入境界的話,會想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做學問的三個境界的精彩闡釋。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來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種境界可以涵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兩個認知形態,是自以為是到自我覺醒的過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作者認為,大多數的人(高達95%)都處于這種境界,當然,如果這也算是一種境界的話(總覺得境界是清新脫俗的詞,不能隨隨便便用的)。
這種認知狀態,很明顯不招人喜歡。但遺憾的是,盡管不招人喜歡,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都處于這種認知的誤區中。
生活中, 小到家長里短、大到生命攸關,無不被這種認知所毒害且不自知。
停滯在這種認知狀態中,大多數人是不肯不想不能走出來,很多無聊的煩惱、原地的踏步甚至人生的悲劇都產生于這種境況中。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這種裝睡是由認知局限所致的嗎?。叫不醒的人,是因為他裝睡呢,還是認知跟不上呢?在有限的認知能力中,他始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樣的話,又不是裝睡所能解釋得了的吧?
有這樣的疑問,也算思考了,有點進步。而且是不是唯有裝睡,才能做到——不僅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別人也只能佯裝不知道!真是拗口啊。
知道自己不知道
到這第二層境界,是開始要蘇醒嘍,敢于自我否定了!
關于這一點,我最近倒是深有體會。也不能說最近,一直以來,我可能是那種比較容易自我否定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覺得這是一種不自信、太自卑的表現。所以,對于這種自我否定,我始終認為它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個人成長的。
直到最近,在慢慢接受成長的緩慢和曲折之后,我才開始接受這種自我否定的正向作用。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處在風平浪靜的環境里,如果沒有這種蘇醒的意識,只愿意接受最舒適的生活狀態,并掩耳盜鈴一樣的沉浸于靜止帶來的安逸中。
那么距離你很遠的時代浪潮風起云涌的變化、浪尖上弄潮兒的颯爽英姿,是永遠沒有出現在你死水一樣的生活中的。
或許,很久以后,你以淘汰者的姿態被時代的浪潮湮沒。那時,你能看到的是別人的成長,以及成長中完成的認知升級,才會意識到正是這種認知升級,才會讓同一時代的不同人如同生活于不同的時空中。
因為這種擔憂產生的認知變化,開始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接受自己不知道,并愿意以空杯心態,謙虛的俯下身子,踏實學習,真正成長。
這顯得彌足珍貴。難怪,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僅僅占了4%。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知道自己知道
都說負負得正,雙重否定就是更大的肯定,這第三層的境界是不是和第一層有些相似?快別鬧了,要知道這部分人只占0.9%。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這絕對是南轅北轍,就算條條大道通羅馬,缺少了實踐的認知,絕不會出現殊途同歸的效果,只有融入實踐的認知才能帶你走到正確的升級之路上來的。沒有實踐的認知都是偽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與自以為自己知道(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本質上的差別在于實踐。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并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么簡單。有段時間,網上有句很有名的話
你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為什么?還不是因為缺少了實踐的環節!道理誰都會講,說教也不需要多深的道行,關鍵是身體力行。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知道的道理都付諸到行動中去,哪怕這個人天資再愚鈍,也比那些侃侃而談、口吐蓮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這里所說的成就,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指對自身、周圍乃至社會的認可和貢獻,是內心的充實感和歸屬感都處于一種人生良性體驗的高度自覺和滿足。
正如文中提到的:“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行動才有可能證偽;知行合一;在行動中形成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的過程,必然是萬千實踐引來的結果。在實踐的過程中,衣帶漸寬是常態、為伊消瘦是常態。所以,如果你敢于、樂于不悔、憔悴的話,自然會又提升了自己的認知能力。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求知問道成為一種常態,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也就是心態上一直保持著隨時學習、隨時空杯的狀態,意識轉化成潛意識的時候,又跨入到認知的第四個層面。
高處不僅不勝寒,而且人跡寥寥,頂多占到0.1%。
多么寶貴的0.1%啊,要掙多少認知、積累多少認知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那怎么才能掙得那么多認知呢?
非常贊賞作者的態度——多錯才有機會對!也就是要敢于多試錯。
現實中,我們因為害怕失敗,不敢不肯多做嘗試。其實,嘗試后最壞的結果與內心的恐懼相比,如作者所言,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萬事開頭難!”難的不僅僅是開始的勇氣,還有過程中所要面對的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敗以及對失敗的恐懼。
積累的認知誰都拿不走,而且會融入到人的骨血中,慢慢的知道越來越多,不知道的只是自己已經知道了!這境界,可不就像“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嘛,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想來作為普通人,還是先達到前面的境界再說吧!
為認知升級時刻做好準備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述了做學問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做學問如此,做人何嘗不是如此。認知的四個境界不是非要嚴絲合縫的對接王國維的學問三境界。但是,如果恰巧你能悟到了,不也是一種認知上的升級嗎?!
以作者的一句話來告誡處于這個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中的每個人——
如果五年后,你跟這個時代已形同陌路,這才是最可怕的!
跟一個時代形同陌路,想想就覺得很可怕。所以,最明智的選擇還是懷著敬畏之心與這個時代共同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