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煮咖啡的時候走神了,一不小心,火開得太大,燒化了壺柄。融化的塑料耷拉了下來,用手一摸就散下來不少小碎屑。顫顫巍巍的壺柄好像在嘲笑著我,懲罰著我的疏忽怠惰??Х葔剡€能用,只是,它受傷了。
大半年前,我們匆匆忙忙、簡單裝修后就搬進了現在住的家里,因為買的二手房,處處充滿著前任屋主的往日痕跡,當然也一并承受了前任裝修公司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住了幾個月之后,實在難以忍受老舊劣質的灶臺、廚柜,于是,上個月終于下定決心全部拆除,重新改造了廚房和餐廳。
考慮到健康的因素,新訂購的廚柜選的是全不銹鋼材質,也舍棄了廠家各種花色的柜門覆膜。廚房之地,本就是叮鈴桄榔,刀槍劍戟,再加上有時候手忙腳亂,更是拋下一切搶急救險。媽媽打電話來傳授經驗,囑咐我切菜的時候砧板下墊塊布,灶臺盤碗洗凈之后務必用干布擦拭,盡量避免硬物的劇烈沖撞,之類之類。我當然也不敢怠慢,用起來特別小心翼翼,好像它才是我最尊貴的主人,甚至還會埋怨家屬的洗碗善后工作不夠細致完美。
也是昨晚上,摩挲著臺面的時候,我突然驚呼,「多了好幾道劃痕!」然后轉頭,怨念地看著正在補墻刷漆的家屬,「是你,是你,一定是你!」感覺是自己身上破了好幾道口子,在滋滋冒血的那種。他一臉無辜地看著我,「我真的只用過一次砧板……」扔出去的回旋鏢掉了頭,砸在了我自己的腦袋上。
我很低落,懊悔自己對物的珍視和愛惜不夠,家屬卻覺得,「不需要這樣啊,這些都是日常使用的痕跡,不用永遠保持最新的狀態??Х葔匾彩牵瑳]什么大不了的?!?/p>
我是一個希望一切都盡在預期之中的人,不喜歡突發狀況,也害怕事與愿違,甚至還容易陷入某種執念。像是,白色的書要洗凈了手再拿,出門隨身攜帶本書的話非得包個布書皮,絕不折角,做標記也是一律只用鉛筆。這大概也是某種「拜物」的怪圈,因而在「惜物」的兩端總難保持自如的平衡。
上一輩經歷過衣食不豐足的饑饉年代 ,所以對物的使用總是格外謹慎,像是家電上的鉤花蓋布、餐桌上按尺寸裁制的厚塑膠墊,抹布更是手邊的常備,蘇南人管這叫「把細」。我們抱怨上一代的過于苛儉,他們則皺著眉頭嘮叨我們浪費,畢竟我雖說自己惜物,大多也是只惜「新物」——新到手的物。這是一個物品爆炸、注意力泛濫的時代。我們需要把謹慎和克制用在更多的事情、更多的人身上。物品,是紓解情緒的,是發泄欲望的,是用來表征自我、提升自我的。當然,這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拜物」的另一端,我們,也轉向了「自由」的另一端。
無論是拼命地保護,讓物品不弄臟、不變舊,還是不斷地索取替換新物,本質上都沒有差別,大概都是無法直視傷痛吧,只是后者更像鴕鳥一般,欺騙自己,扔掉了舊的,一切就可以重新開始了。
我們常說身外之物不可戀,那么可留的大概就是那些模糊、破碎,又略帶扭曲的記憶了。人活在世,本就避免不了沖撞、磕碰、傷痕、分手、再見,即使蒙了布,封了塵,也曾經痛過、傷過、別離過。但身體上的傷疤、書頁上的淚痕、灶臺上的磕碰和下定決心的辭舊迎新,沒準就是一把鑰匙,讓你在多年之后,想起那時的自己,雖然,好痛,好難受??!
而面對生活里的每一個小沮喪,或者,我們都可以松弛一點,慶幸自己又長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