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宇霄
與我熟悉的人,大都知道我是一個很愛做計劃的人。日常工作要有計劃,學習娛樂要有計劃,甚至連外出游玩的路程,我都試圖完全按照計劃來。
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畢竟計劃先行,之后只要按部就班的執行,就會一切順利。
我以前也這樣認為的。
那時我不擅長隨機應變,也不能很好地與外界和睦。所以計劃,是我對抗這個世界的方式之一,這讓我在混沌而龐大的世界里能偏安一隅,取得片刻安寧。
而問題也在如此,計劃能給人的,只是“片刻安寧”。
明天要用一個重要的PPT,我實在不想做,于是計劃玩一天,晚上用兩個小時搞定。換取一整天毫無負罪感。
一個月后有一個考試,我計劃好每天復習一小時。換取一整月的安寧。
年底會有很重要的工作考核,我計劃好按階段完成保質保量完成工作。換取一年的勝券在握。
然而妄想用“計劃”讓問題迎刃而解,等同于癡人說夢。
《基地》里,心理史學家謝頓預言了銀河帝國的覆滅和崛起,然后組織一大批科學家研究,力挽狂瀾,做好一切準備。后世只要順其自然地發展,這次危機就會從三萬年縮短到一千年。換言之,一切變化都在謝頓的計劃之中。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再嚴密的計劃也會遭遇計劃外的變量。讓謝頓的計劃破滅的,是他未曾納入計算的“螺”。
所以,再良好的計劃,如果不及時修正,都會破滅。
在控制論中,我們追求的是不斷縮小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空間來達到控制的目的。
例如:我們要從一所學校中找一個人,我們就可以先鎖定他的年級,再鎖定班級、座位,分三次找到。如果一開始就直接沖著個人去找,那肯定會非常麻煩。
這就是說,我們的計劃要根據現狀不停地調整。
這樣就很明白了,過度依賴計劃,會造成一種一切盡在掌控的假象。事實上,危機四伏。
明天要用的PPT我現在還沒做。
一月后的考試半個月了我還沒有任何復習。
第一階段的工作,幾乎完全失敗。
所以說,不必過度追求完美的計劃,執行中的不斷調整與隨機應變,同樣重要。
畢竟,完美的計劃,都是千瘡百孔的啊。
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