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又到梔子飄香季

金鴨香消夏日長,拋書高臥北窗涼; 晚來驟雨山頭過,梔子花開庭滿香。

我愛梔子花,是因為母親更愛。

在老家屋后的菜園子旁生長著一顆梔子樹,因為年限已久,這顆梔子樹在我和妹妹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很是繁茂高大了,每年夏季雪白的花兒都如約綻放枝頭,給炎炎夏日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清香,每年母親也都會摘一些給我和妹妹回家。

于是,梔子花香在那些清貧日子里,熨平了我們生活中的所有憂傷。每當香氣襲來,童年的記憶之鎖就瞬間開啟。

·不要怕一無所有

三十多年前,大山里農村的生活是極不容易的,就如同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溫飽是父母能給我們一家人爭取的最大限度的幸福。

母親和父親結婚時真就一貧如洗,放在當前社會來說屬于“裸婚”。在那個年代,兒子一旦成婚就要和父母分家,父親和母親在婚后分家時除了小小的半塊臘肉、少量的大米、一間土房和幾畝田地,就再也沒有其他。不是爺爺奶奶沒有什么可以給,而是不愿意給,因為父親和二伯沒有像他們其他的兒子那樣走出大山到縣城生活,干農活的父親自然是沒有給爺爺奶奶長臉,所以他們對留在農村的父親和二伯很是嫌棄。再說,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個頭,總歸要多留一些給自己才是對的,自私是人的本能。只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很早我就不信了。

但是,對于農民來說有田地總歸是最好的了,因為有土地就會有一切。

母親和父親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農活,下田種地、春播秋收、割草喂牛或者去村集體里干活“掙工分”,半刻不得停歇。好不容易晚上回到家,母親還要打掃、做飯、洗碗、宰豬草、煮豬食......屋里屋外到處都是她忙碌的身影,不知疲憊。

在我長大一些的時候,日子也沒有變得很好。這些忙碌似乎把生活的希望都嚴嚴實實的掩埋了,但在母親的心里那些美好的明天絕不會被這些重擔與清貧給碾碎,她堅信幸福一定會在某一天翩然而至。

所以,母親一直教導我和妹妹:**不要怕一無所有,好日子都是要靠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勞作獲得,別人有不如自家有,自家要有,那就一定不可以懶。
**

·我不想穿補丁褲子

因為窮,所以母親沒有錢可以買新衣服來給我和妹妹穿,一些親戚會將哥哥姐姐們不合身的舊衣服送給我和妹妹。每次拿到這些舊衣服,母親還會給它們作好分類,破的多一些的衣服褲子我和妹妹放假干農活時穿;看起來比較新的沒有破洞的衣服她就疊起來,放在她結婚時陪嫁的那個紅色立柜的最上層,母親囑咐我和妹妹說:這些好衣服我們要放起來,我們暫時沒錢買,過節的時候就當新衣服穿。我和妹妹自然是不開心的,但是又不能忤逆母親的話。所以,在到縣城讀初三前,我和妹妹從來沒有穿過合身的衣服。

記得那是小學四年級,我九歲。因為親戚送來的一條褲子有破洞,母親又找不到與褲子顏色一樣的布來縫補,于是就找了其他顏色的布將褲子一針一線的修好了。我是很不情愿穿這個褲子去上學的,很是擔心同學笑話我,但是我沒有比這條更好的褲子。

真就如擔心的那樣,在我穿著補丁褲子去伙食團取蒸飯的路上,一個女同學明目張膽的當著其他同學的面笑我褲子上的大補丁。她的父親當時在學校伙食團給我們這些從家里帶米的孩子蒸飯,同時也給老師們蒸饅頭炒菜等等。在家境算殷實的她看來,褲子上的補丁是不可思議的,很是稀奇,何況我褲子上的補丁還在屁股的位置。然而,對于她當時的瞧不起,我沒有任何的勇氣予以還擊,我只能面紅耳赤的低著頭快速走過人群,好像是自己做了非常羞愧的事情一樣灰頭土臉,非常沒有面子。

于是穿補丁褲子的那一周,每次下課我都盡可能的坐在教室里,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更少的人發現我褲子上縫在屁股處的大布丁。

周末回到家,我給母親說我不要再穿這條褲子,還委屈的哭了起來。母親很久沒有說話,半晌她問我:你到學校是學習的還是和別人比誰穿的更好看的?我不回答。但是從母親紅了的眼眶我知道,她應該比我更難過,只是這份她本該大大方方給予我的心疼與安慰被貧窮的現實擊的粉碎。

現在想來,其實在我提出不穿補丁的褲子時,對母親也是一種傷害。因為,窮也不是她的錯。

·清貧里的一抹芳香

不管生活怎樣荊棘遍地,母親總有可以讓日子明媚的法子。這些法子也都非常簡單,可以是在農忙結束后她給我們包的餃子,也可以是豐收時她做的一次油炒飯,還可以是冬日里她一針一線納的棉花鞋。

而整個記憶里,延綿至今最為明媚的莫過于每年夏季母親捎回的一抹梔子香。

每年梔子樹開花時,母親總要為我和妹妹忙里偷閑的陸陸續續摘一些花枝回家,每次她也總是故作神秘的大喊正在院壩陰涼處玩耍的我和妹妹,她會說:燕娃,快和姐姐過來喲,看看這是什么哩。聽到母親的呼喊,我們爭先恐后的小跑到她跟前,這時母親就從背后亮出一捧梔子花,我們歡喜的爭搶著那些雪白的花兒,迫不及待的把它們放在鼻子前貪婪的嗅著。每每這時,驕陽似火的夏日似乎也不那么讓人憎恨了,因為花的清香,天氣瞬間也變得清爽起來。

那時候,家里沒有花瓶,也沒有其它可用來插花的容器,母親就會把摘回家的梔子花安放在廚房里的泡菜壇子的蓄水邊沿上,這樣一來花兒就會更多時間的延續著鮮活,我們一家人可以在做飯、吃飯、洗碗時都能聞到梔子花的香味。

這些花兒在數日的開放后就逐漸變黃,香味也會變得不再新鮮,但還是能聞到殘留的干香味。花兒謝了花瓣不會掉落,我和妹妹總是舍不得扔掉,于是母親就給我們想了一個辦法,每當花瓣快要全部萎黃時,母親就把它們從壇沿邊取出來晾干,然后在夏天要過完的時候,再將那些晾干的梔子花分別裝在母親自己縫的幾個布口袋里。布口袋會放在我們的枕頭邊,這樣一來,每個夜晚都有梔子花的余香與我們相伴,一直到冬季。

·一直的愛與守護

母親最愛的梔子花,每年從冬季開始就會孕育花苞,到了夏季才如約盛開。在它們平淡脫俗的外表下,隱藏著生命中最堅韌最美麗的本質。梔子花的綻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歷三個季度的守候,就如同一個母親十月懷胎孕育一個新生命一樣,一旦降臨,給予我們的都是滿滿的幸福。也許,好的事物都是需要耐心等待的,沒有時間的醞釀,怎得幽遠清冽的芬芳。

十幾年前,為了求學,我離開了老家那一片肥沃深情的土地,不在老家的日子,夏季里自然也不能收到母親從樹上摘下的梔子花了,也聽不見母親對我和妹妹兒時的呼喊與看到花兒時的歡喜,但植根于兒時記憶的香味卻是每年必定不能忘記的。

每當梔子花開的季節,我總要去賣花的地方買幾把即將綻放或者已經綻放的梔子花回到住的地方,然后找來花瓶裝上清水,把帶著少許葉子的白色花束放進花瓶,然后滿屋子都飄溢著淡淡的香味,如同母親在身旁陪伴一樣的安心踏實。

隨著二胎雙胞胎寶寶的降臨,我在意料之外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母親為了減輕我的重擔,也隨著我離開老家來幫我帶孩子,她每天還是忙的腳不沾地,依然不能停歇。當這突然的生活壓力讓我和先生感覺有些不堪負重時,我們在母親的臉上看到的還是從容不迫的微笑,她安慰我們說:不要著急,苦日子總會過去,孩子們也很快就會長大,認真過今天就好了。

是啊,母親當年就是用認真從一無所有到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我們現在可比當年的她幸福的多的多,還有什么好擔心的。更何況,每一個有母親在身邊陪伴的日子都是穩穩的,她總是用勤勞與沉淀的生活智慧樸實的回答著我們遇到的每一個難題。

記得看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神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母親。即使我們自己也到了成為母親的年齡,但母親的母親仍然是母親的守護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