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來老師講過一個故事,印象很深刻,分享給大家,這是個有關小鼠胡須的故事。大家猜猜把一只小鼠扔進一個裝滿水的水桶里,它會不會游泳呢?會的。那它靠什么游泳的呢?因為老鼠有胡須,在游的過程中胡須能夠幫助它探測到岸在哪里,所以它能鎮定自若的在水桶里轉圈游泳。
可是如果把它的胡須減掉,它會怎么樣呢?它還能那么悠然自得嗎?它著急了,小老鼠開始踉蹌的游著,掙扎的游了一圈兩圈之后,它就放棄了,直接從中間掉到了桶底。
這個故事讓我很震驚,小老鼠因為看不到希望,它選擇了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只老鼠不就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嗎?很多時候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不斷的剪掉自己的胡須,很多人會說,既然生活如此,那就這樣把,然后選擇放棄抵抗了,乖乖的等待命運的安排了,不,你真的想這樣嗎?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別人在剪自己胡須的同時自己不斷的長胡須呢?
我是一名醫學碩士生,學醫被認為是個后高三時期,當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們在上網、逛街、化妝、看電影、談戀愛的時候,我們整日泡在自習室里,我們本科五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職業規培三年,專業培訓2-4年,才能成為一名正式的醫生,所以是作為一名醫學生最少要三十以后才能工作為家掙錢,比起同齡的,孩子都不小了吧,所以面對不太好的醫療環境,激烈的醫患溝通矛盾,再加上醫路漫漫,大家仿佛看不到希望。
看不到希望的我們不就像是被剪掉胡須的老鼠,可是我們和老鼠還不完全一樣,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掙扎,隨波逐流,也可以選擇看的更長遠些,不斷的增加胡須的生長速度。
下面和大家分享另一個故事,楊英珍教授, 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原衛生部病毒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原衛生部病毒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她現在80多歲了,是我導師的導師,現在在實驗室還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為醫學事業奮斗了一生,很喜歡自己的專業。
在學生時代,上臨床時,積極主動的提問,晚上回去之后拼命看書,查文獻,汲取營養。在當研究生的時候, 她的導師對她的論文逐字逐句修改,提出寶貴意見,這種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使她畢生受益,沒齒難忘,為她以后指導自己研究生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在她當研究生導師之后, 對研究生也很嚴格,他們論文里面不對的,她馬上指出,這都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成長,同時也關心他們的生活,所以她的研究生都和她關系很好。在楊教授80大壽的時候, 也是她從醫60周年,所有她的在國外的研究生,除了實在不能回來的,都來滬為她慶祝,看著自己的學生能夠有所成就,她覺得很開心,也很自豪。
在臨床工作中,為病人著想,有一次鄭州的一家醫院請她去會診,病人是一個重癥心肌炎小孩,她搭乘飛機到鄭州,再轉汽車,半夜才到醫院,到了醫院馬上進行搶救。搶救結束后,她在那里一直守護著這個孩子,直到第二天孩子病情穩定了才回來。現在這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和她還保持聯系,每年他都來中山醫院隨訪。這個孩子是急性心肌炎演變為慢性心肌炎,現在心功能基本上已經接近正常,她很高興,她覺得在科研跟臨床工作都不耽誤的情況下,能夠為病人多做些事情,還是挺好的。
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希望,因為楊教授讓我看到了榜樣的力量,在當時條件那么艱苦的情況下,她能夠克服萬難,帶領學生們開辟出了一條條康莊大道,在過程中,沒有抱怨,有的只是享受,感激以及喜悅,這讓我知道了未來前進的方向,然后腳踏實地的往前走。
希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正如笑來老師所說,我們要盲目執著的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所謂的希望,就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明天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變得更好。希望就好像是燭光,常常非常微弱,所以也需要你守護。只不過是一陣風來了,它就被吹滅了,怪誰呢?那只能怪自己,那是你不對——你的責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它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