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生孩子之前,我是一個偶爾會出現在燈紅酒綠慢搖吧的社會青年。
擺地攤賣過手套、口罩與飾品;也在工程單位發過傳單,賣過水泥、鋼筋;在單位需要的時候去門衛看過大門;甚至去非洲安哥拉開叉車,管理過庫房。
我體會過底層最艱苦的生活狀態,感受過被人打擊、嘲笑與挖苦。
甚至我以為自己注定了這輩子就這樣渾渾噩噩度過余生。
但是當我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之后,我開始思考,我要用什么方法來教育孩子,讓他做一個擁有高品質,積極心態和努力、向上的人?
第一閃念是行動。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孩子,讓他耳濡目染,主動去模仿學習。
看過了許多勵志書籍,也觀察過許多孩子家長,有的人長期活在焦慮與困惑中,被生活打磨的早已沒有了夢想,甚至經常左手握著電視遙控器,右手指著身邊正在玩手機的孩子,罵孩子不爭氣,或者不努力。
有的父母回到家里刷著抖音,逼迫孩子快去看書,不要打擾自己、影響自己。
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首先一定要成為,什么樣的父母。如果我們覺得努力很難,就不要罵孩子很笨。
當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成為榜樣時,開始變得勤奮、上進,甚至減少了外出購物和泡吧的時間,更多時買書籍閱讀和制定目標堅持寫作。
當我拿起書閱讀時,孩子主動走過來看書,當我拿起筆寫作時,孩子也主動提出寫作業。原來榜樣的力量如此強大。
去許多大學演講之前,我都要在家里練習許久,孩子問我為什么每天要學習,我告訴他,為了不被這個社會淘汰。
但是我內心很清楚,我不希望二十年后成為與時代有隔閡、有距離,或者被孩子嫌棄的父母。
愛歸愛,欣賞歸欣賞。孩子愛父母,有時是情感依賴,是一種感激之情,卻不一定是欣賞與仰慕。
如果我們能夠活出質量,活得有意義,至少孩子在人生路上有了一盞燈塔,有了一位導師,有了能夠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幫助和支持的家人。
記者曾經問周杰倫的妻子昆凌,成了周嫂以后,你完全可以做全職太太,讓周董養你,可是為什么你比以前看起來更加努力?
昆凌面對記者的提問,很自然表達說:為了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為了讓孩子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夠想到自己的媽媽如何解決問題;為了讓孩子從小被一種勵志的家庭氛圍所包裹。
無論是演藝圈的孫儷,或者主持界的董卿,她們都有安逸享樂的機會,可是卻時常能夠通過熒幕看到她們不斷的進步。
董卿為了蛻變,開創了朗讀者,不僅要監制、導演甚至做主持人,為了節目質量,經常夜以繼日。她說開創《朗讀者》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質感,活得更有價值。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們幸運,而是即便在他們成功后,都擁有激進與不斷進取的狀態。
出版第三本書時,孩子已經開始聽我講故事了,當他看到書籍封面寫著媽媽的名字,他自豪的拿給幼兒園老師說:這是我媽媽寫的書。
以前朋友說,作為父母要具備能給孩子自信的能力。我以為自信只是從語言上給予孩子贊美,卻在那一天看著孩子驕傲的遞給老師書籍時明白了,孩子的自信也源自于父母的努力。
喜歡旅游,去過很多地方,偶爾結識一些不善言辭的朋友,有朋友說自己從小因為家庭貧窮而自卑;有朋友說父母工作環境不好被人取笑;也有一些男孩因為父母沒有固定工作,而不敢主動跟喜歡的女孩表白......
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心愛的女孩,卻因為父母不夠通情達理,家庭矛盾不斷升級而被迫離婚……
原來父母在孩子的世界會有蝴蝶效應。他們的行為、舉止看似沒有大的差異,卻會形成孩子們不同的人生。
我們一生需要接觸四種教育:家庭、學校、社會與自我教育。
許多人輸在了家庭教育,卻在意識到之后,努力開始自我教育,之后通過自我的改變來影響孩子。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家庭教育失敗后,便放棄了自我成長,而把所有的夢想寄托給了孩子。
第四本書寫完時兒子問我,為什么這本書名字叫《我們不是生來強大》,我告訴他,沒有人天生就注定成功,那些不太努力,卻擁有光環的人,所有的能量只是來源于父母,可如果要真正令人敬畏與仰慕,最終的成就一定是自己的能力。
可是如果我不努力寫作,永遠不會感受到實現夢想、出版書籍的喜悅,如果我不去努力,也沒有機會站在五六百人的大學禮堂里,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
我的孩子如果在未來的人生中遇到瓶頸與阻力,或許在沮喪中會忽然想起他的媽媽如何通過不斷堅持實現夢想;又如何努力幫助上千位文學愛好者圓夢寫作,并幫他們陸續出版書籍。
過于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脫離苦海,如今擁有了相對安然的生活,便想幫助更多朋友實現自我價值,或許他們的孩子有一天也可以很驕傲閱讀媽媽寫的書,并對身邊的人說: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做一個有夢想的人,熱愛生活,懂得知識帶給我們的真正樂趣。
這或許也是我們許多初為人母的心愿,當我們不再通過顏值吸引他人的時候,智慧的光芒便會從內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