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李商隱的《無題》,風月者稱之為“愛情”詩,其實不然。考察他的身世和際遇,不難發現,對于身處衰敗沒落的時代,一介報國無門的書生,他的心中只有“憤懣”,豈有呤風誦月的閑情?他的“憤懣”情緒隱晦的表達,只是晚唐高壓政治的產物而已。正如向秀的《思舊賦》,剛開了頭便結了尾一樣。除了隱晦,他只能通過借古諷今。在詠史詩《賈生》中,他就直白的多了:“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2、圓滿。佛教用語。梵語Paripu^rn!a。周遍充足,無所缺減之意。對照此意,小結我的一生,可謂“圓滿”。他人走過的路我都經歷過,他人未曾去過的地方我也去過,可謂是死去活來的。是那種活的橫向到邊,縱向到角的人了。因此,無懼無畏無缺減的我,名正言順稱之“圓滿”,不為過吧。
3、吃虧。“吃虧是福”。對他人說這話的人,要么是無力幫人,只能勸其“阿Q”的人;要么就是騙子。自己總占便宜,勸別人忍著,起碼是居心不良。當然,此意并不是提倡斤斤計較,或者是睚眥必報,而是相反。“能吃虧,在一堆”。此種大局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的“吃虧”,還是很值得點贊的。但是,“吃虧”得有底線。比喻,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任何人都絕不愿“吃虧”忍著的。作為書生,“士可殺不可辱”,讓他在清白的名聲上“吃虧”,也絕對是行不通的。這便是“吃虧”底線。每個人都有底線,而且絕不能觸碰,觸碰之后必定會出大事的。
4、公平。公平是一種自我主觀比較感覺。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John Stacy Adams)于1965年提出的。比較是前提,感覺是自我評價的結果。比喻,有人無所謂殺父之仇,自我評價此仇不謂之仇。而有人認為是仇,而且自我評價必須報仇。這兩者一比較,對被報仇的對象而言,便存在不公平了。因此,公平純屬個人的恩怨,或者叫著私仇。指望它來實現自我價值,只能說:“扯蛋”!
5、小結。“無題”,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的內容無法用書面形式表現出來,只好用無題來概括。因此,“無題”,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助無奈無能的太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便是曹雪芹的“無題”。若深究其有什么深刻的內涵,其實是“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有情卻無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