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見自己部落
我的高中同學小珍在大學時就開始戀愛,沒畢業就懷孕了,畢業時結婚證準生證畢業證一起拿,這在當時是我們高中圈里一時的熱門話題。
當我們都跟上了發條似的忙著應聘忙著工作時,她曬得最多的是夫妻恩愛婆媳和睦。有人羨慕她趁著大四閑來無事一邊戀愛一邊生子順便把業畢了,人生幾件大事就這樣辦完了;也有人唱衰too young too simple;而我到現在依然感慨她為女戰士。
因為在我看來,放棄大半個自我甚至全部自我去相夫教子舉案齊眉孝敬公婆,這種事情我是不能接受的的。
我雖不能算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至少他們一直用他們覺得最可能幸福的方式教導我努力讀書才有出息。可是如果早知道我十幾年寒窗苦讀按時上課、按時交作業、門門考高分拉著全家脫一層皮考重點大學就是為了這樣的出息:伺候一個男的和他的父母以及生一個小的來伺候,那為什么當初不讓我過著睡覺早戀、曠課看小說追劇的腐朽生活,可能我會更出息。
時隔三年,小珍的小孩三歲了,身邊的同學結婚的不斷,離婚的也不少,沒離的每隔幾天輪流著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和御姐歸來,想再婚的也再婚了。
我還是像月球一樣忙著自轉,在大家眼里,任性自私,自恃清高。
25歲過后,耳邊就總是能聽到各種人的催婚。或是真關心,或是僅僅是寒暄方式由問候吃變成了問候我那還不知所在的婚姻,仿佛原來吃比我重要,現在結婚也比我本人更重要。
我能理解他們的擔心,畢竟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劃分標準,90后已經是中年人。
沒有一點點防備我就這樣步入了中年。
最初我管別人叫阿姨,后來別人管我叫姐姐,現在別人管我叫阿姨,而我感覺什么都還沒做,就已經是四個孩子的姑姑。感覺自己明明才剛畢業,轉眼就要給別人隨份子錢了。隨便參加個聚會,就是十年前的同學朋友。是啊,90后是18歲到27歲的人了,十年前是2007年,不是1997年。
你總說來日方長,轉眼就是十年,這就是我們的青春,自己的人生還沒開始綻放就要在催婚催生中偃旗息鼓。
我身邊也有這樣一群女性朋友:她們衣著時尚,妝容精致,工作之余愛好廣泛,收入不是特別高,有的靠自己的努力在二三線城市月供著房貸,有的仍在租房。
她們除了會逛街打扮也會參加一些課程一起看書或者約著去健身。
她們不乏追求者,但是并沒有急于進入婚姻。
跟她們聊天你會聽到她們在說:在我們這樣青黃不接的年紀最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容易自我否定,而來同化我們的人大多是走了一條最不需要思考看似最安全的路,他們除了僅僅在結婚這個事情上尚且能夠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教一二,其他好像什么都說不上話。你若是被他們同化,說明你們殊途同歸。無他,只有早和晚的區別。
男人對于這類女性的意義不再是提供物質之需,她們不遺世卻獨立,美好。
當然,我不是不婚主義者。
我之所以沒有如眾人所愿,還不結婚,不是我不能結婚。
我雖到了結婚的年紀,卻還沒遇到結婚的感情。我內心知道有一天我會擁有真正幸福的婚姻,所以不愿意將就次一等的幸福。
眾人所愿其實是自私的,他們只是不習慣看到非我族類卻過著更為風姿綽約的生活。
我不想找一個找媽式相親的男人變成保姆式的妻子,經歷喪偶式育兒,將就著守寡式的婚姻。這樣的婚姻我不要,我寧愿一個人高傲地發霉,也不愿不知所謂地委屈求全。
直男們曾經用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幾句經不起時間推敲的話統治了幾千年來女人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幾千年保姆式的妻子犧牲自我價值伺候他們吃喝拉撒睡。
而現在社會,信息發展迅速,女性在覺醒,不再附屬于男人待價而沽。我去參加的所有學習,女性的人數遠超男性特別多。
即便像在豆瓣發布的周末線下娛樂活動女性也更愿意走出來。
到了這樣的時代,直男們又該拿什么倫理道德花言巧語來誘騙一群持續學習的女人們,讓她們甘心洗手作羹湯進入婚姻呢?
女性在崛起,經濟和思想越來越獨立,婚姻的意義不再是單純地傳宗接代.
曾經的幾千年女性一直游離在權力體系之外,沒有任何話語權,所以必須唯丈夫馬首是瞻。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還指望女人不打扮不亂花錢不社交不學習安心在家伺候老小等著被社會孤立,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是不可能的了。
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走進婚姻,也不是走進了婚姻就意著幸福。
我結不結婚不是為了給所有的看客一個交代,而是要給幸福一個交代。
沒結婚的時候可能覺得結婚了有一個人依靠就有安全感,但其實真正的安全感除了你自己誰都給不了,伴侶跟你一般大小,你能指望他比你又厲害多少呢?
一輩子很長,要把愛給那個真正懂的人。
我還沒結婚,不是我不想結婚,而是比起從前的懵懂,現在的我更清楚我想要什么樣的人,想要什么樣的婚姻。
三觀不合的人,堅決不能結婚,否則婚姻生活就是硝煙彌漫的戰場,等不到小三上墻,地上的雞毛就永遠掃不完,兩人也從相看兩不厭變成想看兩討厭,我不愿意變成你討厭的樣子,也害怕自己改變了你曾經可愛的模樣。
我還沒結婚,你不必催我,你只看到了我沒結婚的表象,卻不懂我對幸福的追求!
只要最后是你,晚點也沒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