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簡書的第三篇文章。
5年前我結識馬拉松,從此開啟了我與跑步的結緣。
和馬拉松的故事就像是一段初戀,她不經意闖入我的生活,給我帶來了以前從未有的感受。如今時過境遷,這段記憶還在封存在腦海中,偶爾追憶,也帶著笑和淚。
從2012年開始,我開始頻繁的跑步,2013年秋天報名了廣州全程馬拉松,之后又陸續參加了2014年的香港的全程馬拉松。香港馬拉松之后我的膝蓋受傷,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康復訓練,之后我再也沒有參加過全程馬拉松。2014年我認識了我現在的妻子,我帶她參加了珠海,蘇州,澳門,中山的半程馬拉松,最近一次是2016年的11月,至今也有半年多了。
從2012年到2017年,五年的時間,我經歷了讀書,工作,結婚,經歷了所有廣漂人都要經歷的一切。2013年是我最瘋狂的一年,跑步接近1000公里,那時的我身材還算不錯,沒有朝八晚六的工作,如果你經過公園,江邊和大學城生物島,你可能會遇見我:一個人或一群人,在太陽下,在小雨中,在白天或者在夜里自由奔跑著。
如果是一個人需要有一項除了工作以外的技能的話,我希望是寫作或演講。如果是一個人需要有一項運動愛好的話,我希望是跑步。
跑步帶給我的感動和改變很多,由跑步而衍生出的東西,例如友情,愛情,荷爾蒙,對自然的親近,對痛苦的堅忍,對身體的掌控,都是她給你帶來的獎勵。
下面的文字是我寫的,謹此紀念我的馬拉松。
馬拉松前的馬拉松(寫于2013年廣州馬拉松前)
我當時的確不會想到,自己會報名參加今年的廣馬全程。
其實在今年9月份以前,個人跑步最長距離才21公里。三個月前,在學校田徑
場看到船長和餐餐在練間歇,我當時還在猶豫是報半馬還是全馬,船長問我有沒練過LSD(Long slow distance,長距離慢速跑),他說如果你想報全馬,你必須開始花時間規律訓練。
后來的差不多100天時間,我一共跑了440公里,25公里以上距離6次,跑量不多,每天才不到4.5公里,直到今天去天河體育中心領完衣服和號碼芯片后才回過頭看,這3個月時間意義有多大。后天,30多個小時之后,也就是11月23號早上7點半,我將和2萬人齊聚花城廣場海心沙,和我那些好伙伴們,一同等候那一聲槍響,然后開始我的首次全馬,首次嘗試42.195公里的征程。
我用手機Nike+Running軟件記錄了我今年所有跑步的時間,距離和線路。
1月,記錄2次,跑量18.4公里;
2月,記錄4次,跑量31.8公里;
3月,記錄5次,跑量33.0公里;
4月,記錄3次,跑量34.3公里;
5月,記錄3次,跑量13.2公里;(5月2號第一次參加廣州珠江跑群夜跑活動)
6月,記錄3次,跑量17.9公里;
7月,記錄15次,跑量91.7公里;(7月27號第一次參加跑群跑白云山活動,岔氣抽筋)
8月,記錄20次,跑量144公里;(第2次持續跑20公里以上距離)
9月,記錄9次,跑量129公里;(第1次持續跑30公里以上距離)
10月,記錄18次,跑量252公里;(國慶假期7天連續跑100公里)
11月,記錄4次,跑量58公里;
我從來不是一個擅長跑步的人,至少在大學,作為腿短的我,至今仍對院系運動會耿耿于懷,但作為文體委員,我必須起模范帶頭作用,咬咬牙報了從沒跑過的1500米。當然,過程和結果可想而知,整個過程像是喉嚨里被塞進了一只青蛙,有種作嘔卻吐不出的感覺。
我無數次鄙視自己的運動細胞,就像我常常鄙視我的身高一樣,從此我就把跑步丟在角落,不去理他,每每經過操場,看見那些傻子在一圈圈跑步,心中暗爽,還好自己離二貨又遠了一點。
常言道:不到黃河心不死.大學畢業后的一次長距離單車騎行讓我吃盡苦頭,從廣州到珠海,畢業旅行,龜速騎車,從7點從中山醫出發,一直騎到下午5點才到情侶路中大珠海校區,這為其一。
其二是2年前的西藏行,高原的缺氧加上自身體力的薄弱讓我稍稍爬個小山丘就氣喘發紺,如果說一名醫生連自己的身體都還需要別人去照顧,那干我這行還靠什么怎么吃飯?于是我開始練習跑步。
在遇見廣州珠江跑群之前,我都是一個人跑,斷斷續續的跑讓運動效果沒那么顯著,兩年來,我一個人到處亂跑,往往跑到7公里以上就堅持不了。2012年的秋天的一個夜晚,因為雜于心困于情,一個人繞著操場跑了25圈,10k,那時候的自己,年輕,沖動,完全是不顧后果的找死模式,10k下來,第二天就上不了樓梯,不幸傷病休庭一個月。
2012年11月18號,和好友報名參加了廣州第一屆馬拉松10公里,開始認識一群游蕩在珠江邊愛好跑步的朋友們。
感謝這些從來不曾遠離的跑友們,我從一個孤魂野鬼變成了一個有編制的人,特別感謝廣州珠江跑群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隊長船長他們的長期堅持,我也不會從一開始跑到現在,跑群的熱情交流還有專業的指導讓跑步成為一種樂趣,一種習慣,一個可以讓人堅持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很多文章到最后或許都會帶一點傷感的味道,其實苦樂常在心。跑步對于有些人來說苦不堪言,對于有些人卻是求之不得的幸福。
就像我現在的生活。
我是一名醫學生,明年即將畢業,感謝你們都稱呼我楊醫生,其實我還不配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廣馬過后,我不確定自己明年還能和你們一塊,在廣州這樣一座美麗的城市一起繼續跑下去,我每天通過微信記錄在廣州的點點滴滴,其實是一種臨別前的告別,經歷了這些年在外學習,是去是留,我該做出一個選擇了。
“We had joy,we had fun,we had seasons in the sun,but the wine and song like the season have allgone”----Westlife
耳邊在聽這樣一首歌,初聽起來是一首很愉快的曲子,但隨著你越聽越多,你會逐漸發現,樂曲中帶有濃濃的傷感。,原名叫做,意思是將死之人,發表于1961年,歌曲的內容大致描述一個罹患癌癥,不久于人世的男子,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對父親,親自以及摯友的依依難舍之情。
我從家鄉景德鎮的昌南大道到廣州美麗的花城廣場。跑過空氣清新的果樹公園,生物島;跑過白云山高,珠江水長;跑過求學七年的中山醫和附近的烈士陵園;跑過絢爛的高德置地廣場,廣州塔,獵德大橋,廣州大橋;跑過美麗的二沙島,海珠湖;跑過二院附近的沙面,濱江路和沿江路。
希望能一直這樣跑下去。
馬拉松前的馬拉松,在我心里已經跑過無數遍了,那些僻靜,那些喧囂,那些喝彩,那些掙扎,那些不如意,還有那些絕望中的希望。
謝謝(寫于2013年廣州馬拉松后)
我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結束了,從2012.11.18到2013.11.23,這一路走來,借此機會我要感謝很多人。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你永遠不知道,親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他們的愛是深埋在大海中的冰山,厚重且無形。它是支撐你的精神力量,是你絕望時喚醒你內心希望的動力,父親的大愛無言,母親的事無巨細,讓我再怎么報答都感覺自己的能力杯水車薪。
第二個要感謝的是我兩年多以來在孫逸仙紀念醫院一同實習學習的朋友們。
他們有我在實驗室一同工作的師兄姐師弟妹,有在醫院一同學習的同窗好友,有在臨床前線的醫生和護士護工。
今天馬拉松在經過醫院的時候,剛好是撞墻的地方,33-35k最艱難的時候,兩個大腿即將抽筋,前面還有接近8公里,我有點絕望,看著古老的醫院大門。我拼命想回憶在這里的一切,盡管還剩半年,但總感覺自己沒來多久一樣。師兄說這種感覺像初戀,還沒離開就開始懷念,盡管苦樂參半,但今后回憶都是那些留在心底美好的人和事。
第三個要感謝所有在廣州這七年來認識的人。
你們絕大部分還會在廣州,例如廣州珠江跑群這個優秀的集體,你們還有些人在這幾年里不斷離開和回來,廣州是個很難愛上的城市,但一旦久了,你會離不開它。從今早上地鐵,到經歷42.195公里這一路,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然后要感謝我自己。謝謝你的弱點,它像一盆冷水,讓我時常感到無助,讓我感到悲觀卻清醒;謝謝你對跑步的堅持,它讓我在極度無聊的時候,至少有件讓我可以找回自己的興趣;謝謝你的不爭氣,讓我不至于得意忘形從而奮發;謝謝你的對任何事都抱有好奇的心,讓我見識更廣;謝謝你的傻氣和癡心,讓我難得糊涂,不會迷茫找不到方向;謝謝你對美的看法,讓我不至于對這個世界太絕望。
最后要謝謝馬拉松。
它告訴你"只要努力就會成功"這句話還有存在的空間。
如果世上萬物都像馬拉松一樣,只要你付出過汗水就能獲得成功那樣簡單就好了。感謝馬拉松運動給我帶來的單純的快樂,它把人生中的一些真理壓縮在這42.195公里的這段距離中:比如自我暗示的強大作用;比如只靠意志力是不夠的,還要靠科學;比如終點其實并不遠,只要你不停將左腳放在你右腳前,然后將右腳放在你左腳前。
做成一件事的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在我跑到41公里的時候,離終點還有不到2公里,我開始加速,盡管大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但4個半小時的長時間奔跑讓我感覺不到雙腿的存在,我沖過終點,一個人默默去打印成績,領賽紀念品,那一瞬間其實有十來秒鐘的時間。
我已經感覺自己很激動,但又在刻意控制這種激動,當時眼睛是模糊不清的,后來我想清楚了,終點是另一個起點,有些終點是看不見的。
甚至你可以自己定義終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 end——